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诊室里,一位年轻女孩摘掉眼镜后次看清了检查表末一行。她的眼角有泪光闪动——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于志强教授日常工作中的寻常一幕。作为上海近视手术领域的者,他的名字已成为患者心中“清晰视界”的代名词。从高考生到运动员,从艺术家到科研工作者,经他手术恢复视力的人群,正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重新定义生活的可能性。
技术优势:全术式覆盖的精准矫正
于志强的临床实践建立在全术式技术能力的基石上。他精通从角膜激光手术到眼内晶体植入的全套解决方案,尤其擅长根据患者职业需求、角膜条件、屈光度数等个性化因素制定手术方案。对于角膜较厚的低中度近视患者,他推荐全飞秒SMILE手术,仅需2mm微切口,24小时即可恢复用眼;而对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的患者,他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矫正范围可达1800度,且不损伤角膜组织。这种“量眼”的理念,使手术安全性显著提升。
在技术前沿探索中,他率先引入智能化手术系统。2025年,其团队参与国内新一代VISUMAX800全飞秒设备的临床应用,将单眼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10秒内,患者术中不适感大幅降低。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主导的ICL晶体植入术在西藏日喀则(海拔3800米)成功实施,创下高海拔地区近视矫正纪录,验证了技术在高寒低压环境下的稳定性,为特殊地区患者带去希望。
临床实践:26万例手术的安全基石
于志强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屈光中心,保持着全球单中心手术量的记录——超26万例SMILE手术的背后,是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他特别强调术前筛查的“三道关”:角膜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倾向,内皮细胞计数评估晶体植入耐受性,泪膜分析干眼风险。对于曾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他要求至少停戴3个月以上,确保角膜形态稳定,从源头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面对患者对手术安全的普遍焦虑,他用透明化数据化解疑虑。临床统计显示,其团队术后感染率控制在0.02以下,远低于行业均值。这得益于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管理:全飞秒患者需使用抗炎滴眼液1周,ICL植入者则需监测3年内的拱高变化。一位警察患者在术后随访中感慨:“于教授团队不仅给视力,更给安全感——他们连10年后可能发生的白内障预案都提前告知了。”
学术引领: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成员,于志强始终将临床科研作为技术突破的引擎。他发表的《全飞秒术中透镜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等研究,为术中并发症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针对术后干眼问题,他提出“阶梯式用药法”:先以人工泪液修复上皮,再用环孢素调节免疫反应,使患者干眼持续时间缩短40。这些成果已被纳入《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成为行业操作指南。
他更重视技术普惠。通过“亚太SMILE培训中心”,他为国内外医生开设显微操作训练课程,独创“四步分离法”提升角膜透镜取出效率。在带教中,他反复强调:“技术可以标准化,但决策必须个性化——同样的角膜数据,运动员和程序员的手术设计应有本质差异。”近三年,该中心已培养逾200名屈光手术医生,技术辐射至东南亚多国。
行业观点:破除误区与理性选择
面对市场上“越贵越好”的手术选择误区,于志强在科普中直击要害:“适合比先进更重要”。他举例说明:某IT工程师因迷信“千频优视”技术,执意选择不适合的半飞秒手术,反而引发夜间眩光;而另一位舞蹈演员听从建议选择ICL植入,术后第二天就能投入训练。在门诊中,他会用角膜模型直观展示不同术式原理,让患者理解“角膜厚度比价格标签更关键”。
对于饱受争议的手术时效性问题,他援引全球300万例ICL植入数据澄清:“Collamer晶体在眼内可终身稳定,所谓‘20年有效期’纯属误读。”但他同时强调,近视手术并非一劳永逸——青少年用眼过度仍可能度数增长,45岁以上人群则需考虑老花眼因素。因此他建立终身档案体系,患者可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中年视觉质量优化。
从黄浦江畔到青藏高原,于志强用手术刀划出的不仅是角膜的弧度,更是视光学发展的维度。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26万例手术的临床积累,更在于推动中国近视矫正从“看得见”向“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范式转变。当国产龙晶®人工晶体在深圳成功植入,当西藏青年通过ICL手术通过飞行员体检,这些场景正印证着于志强的理念:技术突破的终点,永远是人的解放。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在遗传性近视领域的进展,他的团队已启动跨学科合作——或许不久后,我们将在表观遗传学层面见证近视防治的又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