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的上海,一则来自云南山区教师接受沪上公益近视手术的新闻悄然刷屏——光正眼科医院集团利用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设备VISUMAX 800,为两名乡村教师实施新微创全飞秒SMILE pro手术。这台象征“精准与效率革命”的手术设备,恰是上海在疫情后加速近视防治技术创新的缩影。然而技术的突破背后,折射着更复杂的现实: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常态化,上海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6.6,高出全国均值3个百分点。这座曾历经封控的城市,正以科技之力缝合被疫情撕裂的视觉健康防线,而这条康复之路,既是技术突围的战场,也是全民护眼的课堂。
疫情双压:线上学习与户外缺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学生经历长期居家网课,电子产品使用激增与户外活动锐减形成“双重压迫”。上海交通大学赵大海教授在央视专访中指出,在线课程不仅推高学生新发近视率,更加速已近视学生的度数增长。这一现象与全球研究形成呼应:视屏时间与近视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更严峻的是,疫情前上海近视防控已面临挑战。2018年全国近视率近50,而上海作为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区域,课业负担与城市化导致的户外空间不足持续加剧用眼负荷。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参与制定的《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明确警示:小学生每日线上学习应限2.5小时,中学生不超过4小时。然而封控期间,居家空间限制与在线教育刚需,使许多家庭被动突破这一安全阈值。
技术破局:手术矫正的精准革命
后疫情时代,上海眼科技术迭代进入快车道。2025年5月,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 800在沪开机,标志近视手术迈入智能辅助新阶段。其采用双机械臂360度操作,单眼扫描时间大幅缩短,结合人工智能预判与三维追踪技术,实现“术前检查-术中数据”一键互通。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晓瑛教授评价,该技术显著提升散光矫正精准度与患者舒适度,术后视觉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针对超高度近视群体,上海同步推进依镜PRL(有晶体眼后房屈光晶体)的应用。作为国内国产悬浮型晶体,其矫正范围覆盖1800-3000度,突破激光手术的度数限制。临床案例显示,一名2200度近视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原戴镜矫正效果,尤其解决浅前房患者的摘镜难题。这种“加法手术”因不破坏角膜组织且可逆,成为角膜薄患者的方案。
防控协同:从治疗到全民干预
技术创新之外,上海正构建“防-控-治”三级体系。在政策层面,上海积极响应《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将视力健康纳入考核。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依托上海试点,在浦东、静安推动“家-校-社区”智慧精准防控模式,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实现分级管理。
医疗机构则深入基层科普。爱尔眼科杨智宽教授团队提出“远视储备”概念,强调儿童眼球发育的正视化过程:新生儿通常有+3.00D远视储备,随年龄增长逐渐消耗,过早消耗预示近视高风险。其主编的《让孩子远离近视》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普作品,书中结合案例警示:假性近视误诊可能加速真性近视发展——一名8岁儿童因误戴150度近视镜导致眼轴异常增长。
误区警示:科学认知的迫切性
近视防控的痛点之一在于公众认知偏差。杨智宽教授接诊的典型案例揭示普遍误区:一名32岁女性长期佩戴150度近视镜,却持续眼酸头痛,终确诊为100度远视眼。矫正方向错误导致其长期视疲劳。此类案例印证了“近视现象≠近视眼”的专业论断——远视、散光均可能表现为视远模糊,需专业验光鉴别。
另一警示来自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研究显示,超高度近视(>1000度)患者面临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致盲风险。上海五官科医院曾通过ICL晶体植入术为高度近视患者规避并发症,但专家强调:防控关口需大幅前移。2025年上海排名前列的眼科专家如胡颖、郑克等,均将术前全面眼底筛查列为标准流程,避免圆锥角膜等隐患。
光明未来的多维基石
上海疫情后的近视防控实践,揭示了一条核心路径:技术突破是利器,但全民共治才是根基。从新一代机器人手术设备VISUMAX 800的精准矫正,到社区建档筛查的预防网络,再到杨智宽团队“云夹”监测用眼行为的科技创新,这座城市正多维度缝合视力健康防护网。
然而挑战犹存:未来需进一步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当前56.6),亟需三向发力:
1. 政策深化:扩大公益项目如“沪滇同心”的覆盖面,推动新技术普惠;
2. 认知革新:强化基层医生培训与家长教育,破解“重治轻防”思维;
3. 科研攻坚:探索基因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锁定高危人群早期干预。
正如《光明行动》所昭示的——儿童青少年的眸中光亮,需、医疗机构、学校、家庭“四维协同”守护。当云南教师透过上海技术重获清明视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设备的精度,更是一个城市对“健康中国”愿景的深度践行:让每一双眼睛,都能无惧阴霾,折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