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金医院作为国内眼科诊疗的标杆,近年来以先进的手术设备与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覆盖激光矫正、晶体植入及远程协作的近视治疗体系。其设备不仅包含主流的全飞秒激光(SMILE)、准分子激光等,更融入国产手术机器人及5G远程操作技术,将近视手术推向智能化与精准化新时代。以下从技术设备、专家协作、远程创新、安全质控及未来展望五方面展开深度解析。
️ 一、技术设备:多元化平台满足个体需求
瑞金医院的眼科手术平台覆盖主流近视矫正技术,形成阶梯式治疗方案。例如,全飞秒激光(SMILE) 通过2mm微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手术过程仅需5–10分钟,具有恢复快、干眼风险低的特点,适用于1000度以下近视及500度以下散光患者。而针对高度近视(1800度以下)或角膜薄的患者,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不损伤角膜结构,且具备可逆性。
医院持续引入前沿设备以提升手术精度。2025年,瑞金医院将国产图迈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于远程操作,其机械臂可执行亚毫米级精细动作,确保激光切削或晶体定位的准确性。配合角膜地形图仪、波前像差仪等术前检查设备,实现从评估到手术的全流程数据化控制。
⚕️ 二、专家团队:经验与科研双轨驱动
瑞金眼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专家团队。谢冰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是ICL手术领域的专家,拥有超过3万例眼内手术经验,并获评全国EVO+ ICL(V5)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他主导的ICL手术注重个性化设计,尤其擅长处理大暗瞳、高度散光等复杂病例。
团队协作模式则保障了技术的标准化输出。例如,冯祖等医生专注于激光角膜手术,程瑜主任医师则擅长联合处理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医生均需通过认证(如STAAR Surgical的ICL资质),并参与跨国技术交流,确保操作与标准同步。
三、远程手术:打破空间限制的协同创新
2025年,瑞金医院成立远程手术智联中心(Rui Surgery),通过5G网络与国产图迈手术机器人联动,实现跨地域实时操作。例如,上海专家操控本地主机,信号同步传输至海南、云南等地,为患者实施飞秒激光或ICL植入术,时延控制在毫秒级。此举在全球完成五地六台远程手术的突破。
该模式不仅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更推动技术普惠。例如,云南迪庆的藏族患者在当地接受上海专家的直肠肿瘤手术,而同等技术可无缝迁移至眼科——未来近视患者无需奔赴一线城市,即可享受瑞金专家的手术服务。院长宁光院士强调:“把手术室搬出手术室,是外科手术史上的里程碑”。
️ 四、安全与质控:全周期保障体系
术前精准评估是安全的基石。瑞金医院要求患者停戴隐形眼镜1–3周,并进行2小时全面检查,包括散瞳验光、角膜厚度测量及地形图扫描,排除圆锥角膜倾向或干眼症等禁忌症。针对术后风险,医院设置三级随访机制:术后24小时复查视力稳定性,1周内监控感染迹象,1个月内指导用眼习惯,并配备专属客服团队解答突发问题。
临床数据显示,瑞金近视手术的并发症率低于行业均值。研究指出,其SMILE手术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传统LASIK,而ICL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仅0.3。患者反馈亦佐证疗效——术后三年视力维持率超95,摘镜满意度达98。
五、未来展望:智能化与普惠医疗
瑞金医院正推进两项技术升级:
1. AI学习型手术机器人:通过积累的手术数据训练机器自主优化操作路径,未来可辅助医生进行切口定位或能量校准。
2. EVO+ ICL V5晶体应用:针对大暗瞳患者扩大光学区,减少夜间眩光,谢冰教授已在博鳌先行区完成多例植入。
在医疗公平性层面,宁光院士提出“技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愿景。随着5G覆盖扩大,瑞金计划在县域医院推广远程手术终端,使三四线城市患者以基层医疗价格享受技术服务。
重塑视界的科技与人文之光
瑞金医院以设备为弓、专家经验为矢,不仅实现近视矫正的个性化与高精度,更通过远程手术打破医疗资源的时空壁垒。其技术进化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患者为中心,让安全、可及性、体验感三位一体。未来,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与ICL技术的迭代,瑞金模式或将重新定义“全球近视矫正”的标尺——不再是单向的技术引进,而是中国方案的对外输出。
正如藏区患者家属的感慨:“上海专家仿佛就在身边”——这或许正是技术革命的意义:消弭差距,让每一双眼睛都被光明平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