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作为浙江眼科界的“热门之选”,依托医生扎堆、设备硬核的优势,建立了覆盖全年龄段的近视矫正技术体系。在激光手术领域,其全飞秒SMILE技术采用蔡司3.0设备,切口仅2mm,单价20,000元起,术中眼球追踪系统可将术后炫光率降低30;ICL晶体植入术则针对1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支持散光轴位微调,单价30,000元起,由沈晔领衔的团队在晶体与手术规划上形成显著优势。
对于非手术干预,医院提供渐进离焦RGP、角膜塑形镜等创新方案。其中角膜塑形镜品牌覆盖欧几里得、CRT、阿尔法等高端产品线,单价7,500–11,000元/副,通过非球面AC弧设计适配特殊角膜形态,配合夜间佩戴实现日间裸眼视力提升。针对儿童青少年,医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系统,结合双眼视功能训练(3,200元/疗程)和微创斜视矫正术(11,219元起),实现近视防控与视功能重建并行。
高度近视管理:分层干预策略
针对近视度数≥600度的高度近视群体,浙一眼科依据《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实施分级管理。单纯性高度近视以控制进展为目标,采用“光学矫正+药物干预”双路径:一方面通过离焦型框架镜或高透氧RGP镜延缓眼轴增长;另一方面应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单价降至集采价45元/支)调节巩膜重塑。
病理性高度近视则聚焦并发症防治。科室配备真彩高清眼底照相(180元/次)、OCT三维成像(380元/次)等设备,精准筛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风险。对已出现眼底病变者,实施抗VEGF注射(4,500元/针)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或开展玻璃体切除手术(18,000元起)挽救视力。研究证实,早期激光治疗可延迟手术需求5–8年,凸显定期监测的重要性。
全流程服务体系:从预防到康复
预防端,医院践行“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目标,联动社区推进0–6岁儿童年度眼保健,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建立“诊后家庭眼健康管理体系”,为青少年提供13次阶段性视力筛查,结合用眼行为指导(如“三个一”读写原则、20–20–20护眼法则)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
治疗与康复端,独创“医疗–家庭–社会”三级支持网络。术前实施个性化方案设计,如为角膜条件受限者(如案例中700度近视合并角膜薄患者)全飞秒方案;术后开通病友沟通群,由专家担任健康顾问指导视力训练。数据显示,患者术后一周视力可达1.0–1.2,且依托日间手术模式(占择期手术60以上)缩短住院周期,显著提升服务效率。
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资源破难题
面对高度近视伴发的全身性疾病,科室建立跨学科诊疗通道。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联合内分泌科调控血糖,通过荧光血管造影(650元/次)评估病变程度,早期干预可降低失明风险47。针对老年近视合并白内障者,崔红光团队采用屈光性晶体置换术,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28,000元起)同步解决老花、散光问题,术后裸眼视力达0.8以上。
教学科研层面,医院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高度近视多基因风险评估(PRS)。杨亚波团队创新非球面OK镜设计,其双高次非球面技术通过控制指数(Cweight defocus)提升离焦效果,使青少年近视进展速度减缓60。与温州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的普诺瞳系列镜片,已实现透氧系数141DK的水平。
未来展望:主动健康生态构建
依据“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目标,浙一眼科将进一步下沉优质资源,推动县域eREC(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提升。一方面拓展远程医疗协作网,为基层提供OCT筛查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联合老年大学推进“清晰全视觉”项目,计划2025年完成地市级眼健康科普网络全覆盖。
研究方向聚焦病理性高度近视的阻断治疗。当前团队正探索后巩膜加固术联合基因治疗(如靶向LRPAP1基因),以抑制眼轴进行性伸长。同时开发人工智能预警模型,通过3D-MRI影像量化后巩膜葡萄肿进展风险,力争2030年前将高度近视致盲率降低30,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规划初心。
> 清晰视界的三重支撑
> 浙一眼科的近视防治体系构筑于技术精进(全飞秒与基因筛查)、流程优化(日间手术与家庭管理)、跨界协同(三焦点晶体与慢病联动)三大支柱之上。
> 未来,随着功能性人工晶体纳入集采与青少年PRS风险评估普及,近视管理将迈向“早–准干预–少并发症”的新阶段,终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