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自1920年创立以来,始终屹立于中国眼科发展的潮头。作为我国早成立的眼科专科,这里曾汇聚了的眼科学家,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历经百年积淀,协和眼科已形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眼科基地,在近视防治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诊疗体系,为数以万计的患者点亮清晰视界。
近视诊疗体系
协和眼科的近视矫正技术覆盖主流术式,形成角膜激光与眼内晶体双轨并行的完整体系。在角膜屈光领域,科室提供从表层切削(TransPRK)到基质层手术(LASIK、SMILE)的全序列解决方案。其中2014年引进的全飞秒激光系统(SMILE)以2-4mm微创切口实现角膜基质透镜取出,大程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成为中低度近视的理想选择。对于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的患者,眼内晶体植入术(ICL/TICL)则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在虹膜后植入人工晶体,避开角膜切削,术后24小时内即可恢复高清视力。
针对个体差异,协和首创 “量眼”精准医疗模式。2025年,罗岩教授团队完成北京协和首例国产龙晶PR晶体植入术,该晶体以25度为屈光梯度单位,结合6.0mm大光学区设计,显著提升中高度近视患者夜间视觉质量并减少眩光。对于干眼症患者,团队创新性采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BCL)联合SMILE术式,临床证实可降低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66,畏光持续时间缩短至对照组1/2,大幅提升术后舒适度。
专家团队
科室的地位源于其学术带头人梯队。角膜屈光专业组组长李莹教授作为中国近视激光手术专家,主持完成数万例手术,其主编的《角膜-基础与临床实践》获中国科技图书奖。她主导的“千例SMILE手术临床研究”建立了个性化安全设计标准,为疑难并发症诊疗提供方案。在高度近视治疗领域,罗岩教授以全球的ICL手术量著称,其创立的晶体精准测算体系使术后裸眼视力达1.2的比例提升至87,相关技术通过认证并推广至全国15个屈光中心。
团队建设注重多学科交叉与化培养。陈迪博士在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将睑板腺治疗技术引入高度近视合并干眼诊疗,通过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分析实现手术方案优化。龙琴教授则整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将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与飞秒手术衔接,建立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全周期视力健康管理路径。
安全质控体系
协和建立四级术前筛查防线,确保手术安全。通过角膜地形图、内皮显微镜、眼前节OCT等20余项检查,精准排除圆锥角膜、青光眼等禁忌症。数据显示,该体系使术后感染率降至0.02,远低于0.3的平均水平。对于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强制实施半年期眼底监测,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捕捉视网膜变性区,通过格栅光凝预防网脱,将并发症风险降低76。
创新术后风险预警系统是另一核心优势。科室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平台,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拱高变化、眼压波动等参数实时追踪。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如SMILE术后角膜帽水肿值>220μm),自动触发分级预警并推送干预方案,使二次干预及时率达99.3。基于十万例手术数据库建立的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术后5年视力稳定性,为术式选择提供数据支撑。
高度近视管理
协和眼科对高度近视的诊疗突破单纯屈光矫正局限,建立眼底病变防控体系。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OCT+FFA+ICGA)评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风险,对豹纹状眼底患者实施后巩膜加固术,延缓眼轴增长。针对近视性黄斑病变,创新应用微脉冲激光联合抗VEGF治疗,使黄斑劈裂患者视力改善率提升至52.7。
高度近视的终身管理理念是协和特色。典型案例显示,一名千度近视大学生因忽视飞蚊症先兆,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对此,团队开发患者教育矩阵:线上推送视网膜裂孔自测指南,线下开设高度近视专病门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跟踪随访。数据显示,该系统使患者年随访依从性从43提升至89,急性网脱发生率下降61。
视界未来:从清晰到健康
协和眼科的百年发展史,映射着中国近视诊疗从视力矫正到视觉健康的范式转变。当前团队正从三个维度引领行业变革:在技术领域推动国产化进程(如龙晶PR晶体),在诊疗范畴构建“屈光-眼病”一体化防治网络,在科研方向深入探索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治疗路径。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优化儿童近视防控的医校联动机制?怎样突破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精度?这些命题推动着协和团队在2025年启动“明眸计划”,联合流行病学专家开展全国近视基因图谱研究,并通过人工智能角膜力学模型实现手术方案的毫秒级优化。正如李莹教授所言:“近视治疗不仅是光学矫正,更是对视觉生态系统的重建。” 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协和眼科始终以患者的全生命周期视觉质量为坐标,书写着属于中国眼科的光明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