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 记录孩子症状:如频繁眯眼、揉眼、歪头看物、抱怨视物模糊或头痛等。
2. 避免临时用眼疲劳:检查前减少电子屏幕使用,避免熬夜。
3. 携带历史资料:若既往做过视力筛查或佩戴眼镜,携带旧验光单及病历。
二、医院核心检查项目清单
以下为专业眼科机构推荐的必查项目(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机构标准为例):
| 检查项目 | 检查目的 | 适用年龄 | 检查频率建议 |
-|
| 视力与验光检查 | 包括客观验光(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散瞳验光) | 3岁以上 | 检查必做,后续每半年复查 |
| 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 | 监测近视进展关键指标,发展趋势 | 所有年龄 | 每6个月追踪对比 |
| 调节功能检查 | 评估双眼协调能力,排查视疲劳原因 | 6岁以上 | 检查必做 |
| 眼压测量 | 排除青光眼风险,评估近视控制方案适配性 | 所有年龄 | 检查必做 |
| 裂隙灯+眼底检查 | 排除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器质性眼病 | 所有年龄 | 每年1次 |
| 角膜地形图 | 筛查圆锥角膜,适配OK镜的必备检查 | 8岁以上(考虑塑形镜时) | 按需进行 |
> ✅ 关键说明:
⚠️ 三、家长需警惕的常见误区
1. “假性近视会自愈”:若不干预(减少用眼+散瞳),假性近视将转为真性近视。
2. “戴眼镜加深度数”:度数增长由眼轴变长导致,不戴镜反而加速近视。
3. “手术可治愈近视”:激光手术仅矫正屈光度,无法逆转眼底病变风险。
4. “护眼模式防近视”:仅调节屏幕色温,长期近距离用眼仍是主因。
四、检查后的近视防控方案选择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能推荐以下干预手段:
| 防控手段 | 适用情况 | 效果 | 注意事项 |
| 离焦框架眼镜 | 近视100-1000度,调节功能正常 | 延缓近视发展50以上 | 需全天佩戴,每3个月复查 |
| 角膜塑形镜(OK镜) | 8岁以上,近视100-500度,无眼表疾病 | 延缓眼轴增长效果显著 | 夜间佩戴,严格护理,防感染 |
| 低浓度阿托品(0.01) | 近视早期,联合其他手段效果更佳 | 延缓进展30-60 | 可能畏光,需医生处方 |
| 哺光仪 | 眼轴增长过快,非病理性近视 | 红光刺激脉络膜增厚 | 600度以上慎用,需专业评估 |
| 行为干预 | 所有近视儿童 | 基础防控措施 | 每天户外≥2小时,20-20-20用眼法则 |
> ⚠️ 重要提示:
五、政策保障与就医选择
总结建议
1. 定期检查:6岁起每半年1次全面检查,建立屈光档案。
2. 科学干预:拒绝“近视治愈”骗局,坚持光学+药物+行为综合管理。
3. 家庭协作: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搭配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黄素)。
> 孩子的视力发育不可逆,早筛查、早干预是避免高度近视致盲风险的核心。检查结果若需配镜或治疗,务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规产品,并坚持随访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