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被提升至公共卫生战略高度。2025年3月启动的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月”以“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为主题,推动全市医疗机构展开大规模公益筛查。作为近视防控试点城市,成都依托54家三甲医疗资源,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免费视力筛查网络,从社区诊所到三甲专科医院,从校园定点筛查到社会公益项目,形成了一套普惠性眼健康守护体系。
近视防控战略与成都行动
近视问题在中国儿童青少年中日益严峻,电子设备普及与用眼行为不当导致发病率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早期筛查可将高度近视风险降低60。成都作为卫健委认定的“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将儿童眼健康纳入民生实事项目,2025年免费新生儿先心病筛查覆盖率已达99.42,同期近视筛查同步扩展至学龄群体。
政策驱动下,成都形成“主导-医院执行-校社联动”三级防控机制。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银海眼科医院,每年为超百万名学生建立眼健康电子档案,通过屈光度、眼轴长度等动态监测实现风险预警;而市卫健委主导的网格化医联体体系,更推动610家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提升筛查效率。
公益筛查的主力医院
公立医院体系承担核心筛查任务:
社会办医力量弥补服务缺口:
多元筛查服务模式
校园常态化筛查成为主流。银海眼科2025年春季筛查首站进驻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专业团队携带便携式验光仪、眼轴生物测量仪入校,一周内完成全校学生分批次检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生成电子档案,家长可通过平台获取个性化干预建议。
社区与公益机构协作扩大覆盖面。363医院眼科中心长期开展“零岁护眼计划”,联合青羊阳光爱盾眼科诊所深入社区,利用德国蔡司裂隙灯等设备提供免费基础筛查;华厦眼科则通过“百场义诊进社区”活动,2024年服务超10万人次。
科技支撑与档案建设
成都的筛查体系以数据互联为核心竞争力。银海眼科采用AI驱动的电子档案系统,可对比历年数据近视发展趋势,自动触发高风险学生复诊提醒;市二医院龙潭院区部署导诊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初步分诊,结合智能输液系统释放医护人力,使筛查效率提升40。
中西医结合干预凸显成都特色。中医大银海眼科将眼生物参数与中医体质辨识结合,针对气血不足型近视儿童提供耳穴压豆、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研发中药护眼贴,纳入筛查后干预方案。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成都筛查覆盖率,仍面临城乡资源不均问题。2025年数据显示,郊区县域眼科医生密度仅为市中心1/5,部分学校筛查周期长达一年。专家建议:一是推广“流动验光车”下乡,二是培训校医基础视光技能。
长远来看,需构建全民眼健康生态圈。借鉴爱迪眼科“家庭-医院-学校”链条式管理,将筛查数据同步教育部门,优化教室光源与课桌椅设计;同时探索商业保险对接,如普瑞眼科“阳光爱眼基金”模式,为贫困家庭提供手术兜底保障。
成都的免费近视筛查网络,既是公共卫生政策的落地样本,也是医疗资源普惠化的创新实践。从三甲医院的科技赋能到社区诊所的触角延伸,从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到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方案,成都正探索一条“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的近视防控路径。未来,通过弥合城乡服务差距、深化跨部门协作、拓展公益支持,这座城市有望将“光明未来”从愿景转化为每个儿童触手可及的现实。正如眼科专家所言:“防控近视非一日之功,但每一份筛查数据,都是点亮未来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