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的盛夏光年,一位10岁男孩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诊室里清晰辨认出视力表末一行时,母亲眼眶湿润了。这一幕的背后,是李勇教授24年如一日在近视防治战场上的躬耕——五万余例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数万副精准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数十项科研成果的转化,构筑起西北地区近视防控的坚实堡垒。作为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眼视光领域的者,他与团队将“视觉自由”的星火播撒进无数家庭。
2.1 专业技术与临床成就
五万双眼睛的重塑者
李勇的诊室总排着蜿蜒长队。一位左眼600度、右眼800度的患者术后感慨:“李勇医生治疗近视的技术名不虚传,现在看世界像换了高清镜头!”这样的奇迹源于他对屈光手术技术的打磨。从准分子激光到全飞秒技术,他始终保持与前沿同步,个性化半飞秒手术精密度可达微米级,手术全程仅需3分钟。24年间,他累计完成手术超5万例,相当于每天帮助6名患者摆脱眼镜束缚,手术量居西北地区。
科研与临床的双向赋能
他带领团队将临床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针对亚洲人眼球结构特性,李勇参与国产“龙晶”人工晶状体的研发,这款创新产品突破传统角膜激光手术的局限,为7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开辟新路径。在近视防控体系构建中,他主持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建成西北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从筛查到干预的全流程追踪。12项省市课题的深耕,使他三度斩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更让学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诊室。
2.2 近视防控的体系化实践
关口前移的“四院模式”
“延缓近视发生年龄,就是降低高度近视致盲风险。”李勇所在的西安市第四医院率先将防控阵地前移。他与眼视光中心主任叶璐推行“3岁建档”计划——为学龄前儿童建立视觉发育档案,通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动态监测预判近视趋势。2024年,该院儿童眼健康平台二期工程投入215万元升级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使高危人群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
校园防控的“科教联盟”
每周四清晨,李勇会带着团队走进西安新知小学教室。他们设计的光环境改造方案使教室照度均匀度达0.82(国标要求0.7),并推广“20-20-20”用眼法则。在兴平市机关幼儿园,他和团队开发的“眼球模型拼装课”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近视成因。这种“医教融合”模式已覆盖陕西省23个区县,惠及超10万名学生。
2.3 综合干预策略的应用
角膜塑形镜的精准博弈
“李勇医生做角膜塑形镜的技术,班上好多孩子都在用!”一位母亲在候诊时感慨。针对快速增长的小儿屈光不正,李勇将角膜塑形镜(OK镜)变为“控制近视增长的盾牌”。他创新性地结合角膜地形图与人工智能拟合技术,使镜片定位误差控制在0.1mm内,显著降低散光患者的轴位偏移风险。临床数据显示,在他这里验配OK镜的儿童,年均近视进展仅25度(普通框架镜约75度)。
药物与光学的协同作战
面对快速进展性近视,李勇采用多模态干预。低浓度阿托品(0.01)是他武器库中的“隐形卫士”,Cochrane研究证实其可减缓近视进展40(高浓度达60)。对于畏光敏感者,他转向周边离焦框架镜——一款镜片布满微透镜的特殊眼镜,使视网膜周边成像焦点前移,抑制眼轴增长。2025年新临床研究显示,联合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使近视控制有效率提升至78。
2.4 未来发展与跨学科融合
个性化近视管理图景
“近视防治需打破千人一方的困局。”李勇正探索基因筛查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精准防控。通过采集SCO2、ZNF644等近视易感基因位点,建立西北人群遗传数据库,为不同风险层级儿童干预方案。团队开发的AI模型已能根据10项参数近视进展速度,误差仅±0.12D/年。这套系统将在2025年应用于西安市中小学体检项目。
跨学科技术的突破契机
2024年6月,李勇在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巩膜交联术的临床数据——这项源自航天材料的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强化眼球后极部胶原纤维延缓眼轴增长。与此低强度红光疗法(RLRL)进入他的研究视野:650nm红光照射可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已有中国研究显示其控制有效率超90。“未来五年,近视治疗将从矫正时代迈入修复时代。”他在中华医学会视觉科学大会上预言。
3
从五万例手术的积累到跨学科技术的开拓,李勇医生在西安四院的24载春秋,折射出中国近视防治从被动矫正到主动干预的范式跃迁。他主导建立的儿童眼健康数据平台、医校协同防控网络、个性化干预路径,正在重塑西北地区近视管理的生态。面对未来,他提出三大攻坚方向:建立终生视觉健康档案系统、研发靶向基因治疗技术、制定红光疗法安全标准,这些探索将为全球近视防治贡献中国智慧。当更多医生接过他手中的裂隙灯光束,那些曾被模糊的风景终将重获锐利的轮廓。
> “控制近视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起点之后,是让孩子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 ——李勇门诊手记,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