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已成为健康战略的重要议题,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近视率持续攀升引发广泛关注。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中医医院通过融合传统疗法与现代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以下综合医院临床实践、技术特色及科研贡献,解析中医近视防治的力量,为患者提供科学参考。
中医近视干预的科学基础
机理与传统理论支撑
中医认为近视与“肝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密切相关,主张通过调补肝肾、疏通经络改善眼部微循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指出,针灸与穴位刺激可提升睫状肌调节灵敏度,延缓近视进展,但需明确区分“防控”与“治愈”的边界——近视一旦发展为真性则不可逆,中医的核心价值在于防控低度近视向高度转化。
循证医学的验证与局限
目前中医干预主要作用于两类场景:一是假性近视的调节痉挛缓解,如耳穴贴压、揿针疗法;二是真性近视的协同控制,如中药方剂(如定志丸合杞菊地黄汤加减)联合角膜塑形镜使用。2023年《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明确将“眼周穴位按摩”“耳穴疗法”纳入推荐方案,但强调需在规范验光基础上实施。卫健委亦发布通知,严禁机构宣称“治愈近视”“降低度数”。
中医医院的技术特色
京沪领衔的综合性诊疗中心
地方医院的特色化路径
中西医协同的防控体系
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
医院正突破传统中西医分野,形成多维干预模式。例如:
全周期健康管理
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建立“筛查-干预-随访”闭环,60个近视防控试点地区将中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包。例如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包含饮食调养指导(如决明子茶、羊肝汤),学龄期推广“眼保健操2.0版”——融合揿针刺激太阳穴、风池穴。
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科研攻关与标准化建设
当前中医近视防控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中药疗效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支持;二是穴位刺激参数尚未统一。2025年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通过“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推动针刺治疗近视的多模态疗效评价。亟需将中医适宜技术(如揿针、雷火灸)的操作规范纳入《近视防控指南》修订版。
社区化防控网络拓展
三级中医医院需向基层下沉资源。如绵阳市中心医院作为区域龙头,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基础耳穴贴压技术,并联动学校开展“课间五分钟眼周按摩”。规划至2025年实现80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立儿科眼科,构建分层诊疗体系。
结论:融合与精准化的未来
中医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核心价值,并非替代西医矫正手段,而是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策略延缓进展、提升生命质量。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技术融合能力(如同仁医院的中药-手术协同)、规范化水平(如上海五官科医院的ICL门诊标准)、以及健康管理覆盖(如山东的社区针灸网络)。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循证医学研究,建立中医干预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医保政策倾斜,将耳穴疗法等适宜技术纳入近视防控基础服务包,普惠更多儿童青少年群体。
> 小贴士:选择中医近视防控服务时,需认准两类资质——
> 1. 医院是否为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试点单位(如60家);
> 2. 医师是否具备《中医眼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及屈光手术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