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市作为安徽省县级市,近视治疗资源呈现出专业化与分级化并重的特点。广德康视眼科医院作为本地代表性专科机构,依托连锁品牌优势,重点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儿童斜视弱视治疗、医学验光配镜等业务。其核心优势在于深耕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自2022年起系统性推进中小学视力筛查与健康档案建立,形成“筛查-干预-跟踪”闭环管理模式。而公立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广德县妇幼保健所眼科作为特色科室,依托高级职称专家团队,在白内障、青光眼等复杂眼病诊疗领域积累深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近视患者提供跨学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机构与公立医院的协作正在深化。例如康视眼科依托其灵活的服务模式开展基层筛查,而复杂病例可转诊至县妇幼保健所或综合医院眼科,形成资源互补。此类分工协作模式契合《“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构建城乡眼健康服务网络”的导向,通过专科联盟与医共体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
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战场
青少年近视防治是广德医疗机构的重点发力领域。康视眼科通过连续三年的入校筛查行动,累计覆盖全市逾90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动态视力数据库,并针对性开展健康用眼科普。此类实践直接响应政策目标——根据《“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5年我国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需达90以上,且需显著提升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
防控手段亦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传统框架眼镜外,角膜塑形镜(OK镜)曾是防控主力,但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其市场增速因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等替代方案崛起而明显放缓。价格因素成为关键变量:国产OK镜品牌虽增至24款,但爱博诺德等企业因竞争加剧被迫下调出厂价;相比之下,单副售价千元左右的离焦框架镜因经济性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这一现象折射出基层近视防控需兼顾技术先进性与普惠性。
技术迭代与手术能力进阶
在成人高度近视治疗领域,ICL晶体植入术因安全可逆、矫正范围广(50-1800度)等优势,成为广德患者重要选择。2025年爱博诺德获批的“龙晶®PR”新型人工晶体,通过零球差光学区设计降低术后眩光风险,并以10种规格适配不同生理结构,为本地医院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
手术设备升级亦在基层加速渗透。深圳普瑞眼科2025年引入的蔡司VISUMAX 800设备,将全飞秒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单眼10秒,此类技术若在广德应用,可显著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但需注意,高端手术资源仍集中于大城市——宣城市患者常选择合肥市二院等区域性标杆医院,其拥有62年眼科底蕴及先进设备,凸显基层机构在复杂手术领域仍需技术帮扶。
基层眼健康网络的挑战与机遇
广德的近视防治体系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瓶颈。根据规划要求,地级市需保证至少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眼科,县级医院应提供基础门诊服务。而广德作为县级市,专业人才梯队与设备供给相较于合肥、广州等城市存在差距。
破解之道在于深化数智化服务网络。共和县中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连接乡镇卫生院的模式,可为广德提供借鉴。卫健委2024年提出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指引》,强调AI辅助诊断、5G随访系统在基层的价值。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若在社区卫生院配备AI眼底相机,即可实现早筛并向上级转诊,避免视力不可逆损伤。
未来发展方向
广德近视防治体系的优化需聚焦三重维度:
1. 资源协同化:强化康视眼科等专科机构与县妇幼保健所的技术互补,探索“筛查在基层、复杂病例转诊”的医联体模式,呼应“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县域”的规划目标;
2. 防控前移化:扩大儿童青少年视力建档覆盖率,引入离焦镜等普惠产品降低家庭负担,同时严控OK镜验配规范性以应对市场乱象;
3. 服务智能化:借鉴粤东西北地区远程医疗平台经验,部署AI辅助诊断工具,缩短疑难病例对接省会优质资源的空间距离。
未来广德若能深度融合政策导向、区域医疗协作与技术革新红利,有望成为县域近视防治的示范样本——这不仅关乎视力健康,更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