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眼科医院作为河南省规模的县级市眼科专科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基层医疗,将技术与惠民服务深度融合。从1969年《》报道其治愈失明患者的里程碑事件,到如今成为拥有近200名医务人员、年服务超13万人次的区域性眼健康守护者,该院以“继承、创新、发展、奉献”为院训,在近视手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与社会服务模式。本文将从技术传承、惠民服务、特色诊疗及社会担当等多维度解析该院的综合实力,展现其如何成为基层眼科医疗的典范。
技术传承与科研突破
新密市眼科医院的技术根基始于创始人杨元璋团队的开拓精神。早在20世纪70年代,团队便通过自主设计器械、动物实验攻克农村常见眼病难题,其“泪腺播管术治疗实质性眼干燥症”等10余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奠定了疑难眼病治疗的学术地位。这种科研基因延续至今,医院近年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90余次,年均发表论文10余篇,并依托杨元璋疑难眼病研究所推动临床转化。
在近视手术技术迭代中,医院紧跟趋势。设备上引入德国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与Intralase飞秒激光,前者具备主动眼球跟踪功能,可精准矫正术中震颤;后者以“嵌入式咬合”角膜瓣技术提升术后稳定性,为运动需求者提供安全保障。理念上融合个性化设计,针对屈光不正合并老视的患者,参考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提出的“角膜形态重塑”方案,通过角膜中央凸起设计改善近视力,实现远近视物需求的双重满足。
惠民服务与全域覆盖
医院将“防盲治盲”公益使命制度化。1997年起持续开展“眼科大篷车”下乡活动,车载手术台深入村庄,累计义诊13万人次,为牛店镇等贫困家庭实施免费手术。作为“视觉中国行动”及“澎年光明行动”省级定点医院,其扶贫复明医疗队远赴西藏、青海等地,为近3万眼病患者带去光明。
针对区域健康痛点,医院构建“一老一小”防控网络。2018年启动老年眼病防治工程,深入乡镇筛查65岁以上人群13万人次,免费发放眼药水与老花镜;同步成立“河南省青年近视防控中心”,联合教育局为200余所中小学提供讲座服务,向特困学生捐赠眼镜1000余副,总减免费用超200万元。此类举措将眼健康管理前置,有效降低可避免性致盲率。
特色技术与精准干预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医院提供层级化解决方案。基础干预层面,推广角膜塑形镜(OK镜)夜间佩戴技术,通过临时重塑角膜曲率实现日间裸眼视力提升;对进展性近视,则采用激光手术精准干预,其中美国威视IFS150飞秒与全飞秒技术实现“无瓣微创”,切口仅2毫米,术后恢复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
复杂病例的诊疗能力彰显技术底蕴。曾有一例菏泽籍大学生小秦,因先天眼球震颤合并650度近视辗转求医未果,该院利用Intralase飞秒系统制瓣,结合鹰视激光的瞳孔追踪功能,成功将视力提升至0.6-0.8,助其通过征兵体检。此类案例印证了医院对特殊适应症的掌控力,也为屈光手术协同神经肌肉疾病治疗提供了实践样本。
社会担当与应急响应
超越医疗本职,医院在公共危机中主动履责。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期间,组织医疗队深入灾区支援,同步捐赠物资;新冠疫情防控中,院长带队承担核酸采样、交通卡点值守等任务,实现院内零感染。此类行动凸显公立机构的应急效能。
医院亦探索“医防融合”的创新模式。作为深圳市眼科医院发起的“近视防控联盟”成员,借鉴其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四方联动”经验,在新密建立复诊绿色通道,对高危学生实施闭环管理。此举将一线城市标准化流程适配县域场景,提升区域性近视防控效率。
新密市眼科医院的成功实践印证了县级专科医院的标杆价值:以持续半世纪的科研沉淀为根基,以惠民服务为纽带,在近视手术领域实现了技术普惠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其特色在于将化设备(如全飞秒激光、鹰视跟踪系统)与本土化场景(如下乡大篷车、校园防控网)深度耦合,形成“精准治疗+全域预防”的双轮驱动。
未来发展需关注三重方向:一是深化老视矫正技术,探索三焦点晶体植入与激光角膜修饰的联合方案,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二是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参照深圳市眼科医院的DR室与智慧医院建设经验,提升筛查效率;三是强化县域联动,依托河南省眼科医疗网络,实现疑难病例的转诊互通。唯有如此,方能延续“播撒光明”的初心,在基层书写更广阔的眼健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