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庆市眼科医院(安庆二院北院区)的候诊区,78岁的高奶奶紧握家人的手,眼底重燃希望——曾辗转多地被告知“复明机会仅万分之一”的她,因上海专家郑志教授主刀的白内障手术重见光明。这一转变背后,是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深度融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战略成果。随着汪朝阳、郑志等上海眼科专家工作室的相继落户,安庆患者无需奔波沪宁,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与同步的精准诊疗,一场“光明革命”正在皖西南悄然发生。
专家下沉: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实践典范
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作为安徽省临床重点特色专科,近年来以开放姿态拥抱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2023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汪朝阳教授工作室正式揭牌,其本人受聘为安庆眼科医院执行主任,每月周六定期坐诊手术[[1][94]]。此举并非孤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整形团队同步启动“每月第三周周六”来宜手术机制;上海人民医院郑志教授通过医联体常驻指导,形成多学科协作网络。
这种“刚性合作”突破地域壁垒。安庆市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与27所长三角高水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专科联盟达26个。专家工作室不仅是技术输出窗口,更承担管理职责:汪朝阳教授直接参与眼底病专科的医疗质量管控、学科建设及科研教学,推动安庆眼科从临床到管理的全面升级,成为区域医疗对接长三角的样板。
技术赋能:疑难眼病的攻坚突破
上海专家的入驻显著提升了复杂眼底病的诊疗能力。汪朝阳教授擅长眼底病外科手术,每年完成特大及大型手术千余例。在安庆的首场手术中,他为左眼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的徐先生实施高难度联合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视网膜激光等),术后次日患者即恢复光感。此类手术以往需转诊北上广,如今本地即可完成。
技术创新同步辐射至亚专科领域。上海九院眼整形专家为高考生吴梦凡成功实施双重睑成形术,其团队引入的“内镜全层切除术”“贲门失弛缓症内镜手术”等微创技术,填补了皖西南技术空白。郑志教授团队应用“人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策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病变,结合安庆本地开展的眼底病药物新疗法,形成“手术+药物”双轨治疗体系。
患者受益:就医成本与体验的双重优化
“之前每月去上海复诊,现在家门口解决,省时省力省钱!”——视网膜术后患者操先生的感慨道出普遍心声。数据分析显示,异地就医患者平均额外支出交通食宿费2000元以上,而上海专家本地坐诊后,患者人均复诊成本下降76。更关键的是,急重症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致盲性疾病实现早期干预[[94][118]]。
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改善体验。安庆眼科医院开通“提前三天预约”通道,并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如海军安庆医院与上海一院合作中,产竹林主任与郑志教授通过多轮方案讨论,为高奶奶个性化手术计划,体现“一线医护+上海专家”协同诊疗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眼科协同发展联盟”的远程会诊平台,让疑难病例可实时对接上海、北京专家资源。
学科共建:从“输血”到“造血”的长效机制
上海专家的价值不止于手术示教,更在于培育本土人才梯队。汪朝阳教授作为博导,将其主持3项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引入科研体系;在安庆市眼科质控工作会议上,王朝阳、柯根杰等专家通过手术视频解析、前沿技术讲座,提升本地医生实操能力。2023年护理典型案例大赛中,眼科团队以“眼中有你,满心欢喜”案例展示术后护理标准化流程,反映整体服务理念的革新。
学科架构亦向精细化发展。安庆眼科医院设立9个亚专科,包括视光中心、屈光手术中心、干眼治疗中心等,与上海九院眼整形专科联盟形成互补。这种“临床+科研+教学”三维共建,使安庆眼科从单一治疗中心向“皖西南眼科医疗中心”跨越,其目标是打造“学科门类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强大”的区域高地。
光明未来的可持续之路
安庆二院眼科的“上海专家模式”,是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战略的生动缩影。通过专家工作室、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多维联动,不仅解决了患者“看大病难”的痛点,更以技术平移和学科共建激活了区域医疗的“自我造血”能力。未来,这一模式需向三方面深化:
1. 拓展亚专科覆盖:如增加小儿眼底病、遗传性眼病等稀缺方向;
2. 强化临床科研转化:依托上海团队在研课题(如汪朝阳团队超六百万元经费项目),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研究;
3. 优化分级诊疗:通过AI辅助诊断、基层医生培训,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县域。
正如患者徐先生所言:“这么严重的眼病,在家门口就能手术!”——当“光明”不再依赖地理偶然,当“希望”成为可及的服务,安庆眼科的实践已然证明: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与共享,终将重塑健康中国的基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