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甘肃中医院针灸科诊室的门,总能看见小患者们安静地接受眼部治疗。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银针,精准地落在睛明、攒竹、承泣等穴位周围,辅以温和的艾灸或耳穴压豆——这正是该院传承与创新并重,运用针灸疗法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独特场景。在近视已成"国病"的今天,甘肃中医院以其深厚的中医底蕴和扎实的临床实践,为对抗这一视力危机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中医路径。
深厚理论根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视力的清晰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肾精的充盛及气血的调和。近视(古称"能近怯远症")的发生,核心在于目中气血失和,精微不能上荣。或因久视伤血,肝血亏虚,目失所养;或因劳役不当,耗伤肾精,瞳神失润;加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眼球形态异常,视物模糊。
甘肃中医院的专家团队深谙此理。他们遵循《黄帝内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精选眼周及全身穴位,如足少阳经的"风池"能祛头风、清头目,足太阳经的"肝俞"、"肾俞"可调补肝肾精血。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高健生教授所言:"中医针灸治疗近视,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着眼于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眼部经络气血,改善眼周局部微环境,标本兼施。
特色治疗方案
甘肃中医院在常规毫针针刺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视干预方案。其一,灵活运用特种针具与灸法。如选用极细的"新九针"之员利针进行眼部浅刺,刺激轻柔安全;配合温灸器对眼眶周围实施温和灸,利用热能改善眼周气血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院内研究显示,结合温和灸的患者,其眼调节灵敏度改善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
其二,强调个体化辨证配穴。面对不同证型患儿,方案截然不同:对于视物易疲劳、面色少华的"气血不足"型,常配伍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益气养血;针对眼干涩、烦躁的"肝肾阴虚"型,则重点选用太溪、太冲滋补肝肾。同时融合耳穴压豆(常选眼、肝、肾、神门等反应点)、梅花针叩刺等疗法,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远期疗效。这种"一人一方"的策略,正是中医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体现。
显著临床观察
甘肃中医院眼科团队长期追踪观察显示,针灸干预对延缓近视进展、缓解视疲劳具有积极作用。院内一项针对8-12岁轻度近视儿童的对照研究(2022)发现:系统接受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患儿的平均近视度数增长幅度显著低于仅佩戴框架眼镜的对照组,且裸眼视力改善有效率高达78.3。多数家长反馈,孩子频繁眨眼、揉眼、诉眼痛的症状明显减轻。
更令人鼓舞的是部分假性近视患儿的案例。通过早期、规律的针灸干预,结合用眼卫生指导,不少患儿的视力成功逆转至正常范围,避免了发展为真性近视。这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也印证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的科学价值。这些真实世界的数据为针灸防治近视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科学作用机制
现代研究正逐步揭示针灸护眼的科学内涵。从神经调节视角看,针刺眼周穴位能作用于三叉神经末梢,其信号上传至脑干和皮层视觉相关区域,调节视觉通路兴奋性,改善视觉功能。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李瑞等,2021)发现,针刺后可增强枕叶视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提示其改善视觉中枢信息处理能力。
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另一视角。激光多普勒等检测表明,针刺能有效扩张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显著提升眼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王育良等研究回顾),为缺血缺氧的视网膜和巩膜提供更多营养支持,延缓眼轴异常增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针研究所的动物实验也证实,特定眼周针刺可调控巩膜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抑制近视相关的巩膜胶原降解重塑。这些发现印证了中医"气至有效",调和气血的精髓。
甘肃中医院在针灸防治近视领域的深耕,彰显了传统医学在现代公共卫生挑战中的独特价值。其以中医整体观为本,融合辨证论治精髓与现代研究成果,通过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眼部经络,不仅有效缓解视疲劳、延缓近视加深,更在部分假性近视逆转中展现出潜力。扎实的临床观察数据与前沿机制研究,共同为这一疗法赋予了坚实的科学根基。
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态势,甘肃中医院的实践启示我们:早期筛查介入至关重要,假性近视阶段是黄金干预窗口;构建"针灸+行为干预"的综合防线(如增加户外活动、科学用眼习惯培养)有望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深化针灸起效的多靶点分子机制研究,探索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方案,将是未来提升临床可及性与疗效确定性的关键方向。让古老智慧点亮清晰"视界",甘肃中医院的探索为守护民族视力健康贡献了宝贵的"中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