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中国眼科医疗高地,汇聚了技术、专家云集的医疗机构,在近视矫正领域形成了多学科协作、全周期管理的诊疗生态。从百年公立名院到创新型专科机构,南京的近视治疗体系融合了前沿技术、专家资源与智能化健康管理,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精准化解决方案。
技术驱动精准矫正
手术方式的精细化革新使近视矫正从通用化走向个性化。鼓楼医院作为国内近视手术先驱,自1984年开展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以来,持续引进全飞秒激光系统、3D手术平台等设备,可针对50-1000度近视开展差异化的角膜切削方案。而针对超高度近视、角膜薄等特殊群体,南京明基医院等机构引进了ICL晶体植入技术,通过在眼内植入化“超薄镜片”,突破角膜限制,为3000度以内超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可逆性矫正方案,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高清视力。
复杂疑难病例的突破性解决方案成为南京眼科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挂牌“硬性巩膜接触镜江苏省临床验配示范基地”,引入巩膜镜技术解决行业难题。该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大直径硬性镜片跨越不规则角膜区域,直接贴合巩膜,为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变形、高度散光等传统激光手术禁忌症患者重建视觉质量,填补了复杂屈光不正矫正的技术空白。
专家团队构筑安全基石
学科带头人的临床科研融合引领技术规范化。鼓楼医院眼科行政主任解正高教授,作为亚太眼外伤协会委员及江苏省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导完成10余项眼科术式创新,其团队在复杂性视网膜病变联合屈光矫正领域发表多篇《JAMA Ophthalmology》等高影响力论文。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薛劲松教授深耕屈光手术30年,针对高考生参军、招飞等体检需求建立“量眼”体系,每年高峰期完成日均80例以上的精准手术,24小时内助力考生通过视力筛查。
多层级人才培育机制保障医疗质量延续性。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作为临床重点专科,依托高校资源构建“博硕士导师+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体系,承担药物临床试验任务。民营机构则通过协作提升服务能级,如东南眼科医院集团整合全球专家资源,定期开展跨国手术演示;爱尔眼科设立杨智宽教授工作站,将世界近视眼大会成果转化为临床路径。
全域近视防控生态建设
青少年近视干预前移成为核心战略。面对高中生81.2的近视率,南京医疗机构构建“家校医”三级联防网络。爱尔眼科创新研发高拟真数字人“爱科(Eyecho)”,落地朝天宫民族小学等试点,通过AI语音交互模拟用眼场景,实时纠正读写姿势,并联动全市开展“小小眼科医生”职业体验活动,年科普覆盖超5万青少年。鼓楼医院则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系统,对近视进展超过50度/年的儿童启动角膜塑形镜干预,有效延缓度数增长。
职业人群与老年视力健康管理同步拓展。针对程序员等视疲劳高发群体,南京爱尔眼科联合高校研发VR视觉训练课程;在社区设立“眼健康科普驿站”,提供老花白内障一体化诊疗。2025年该院老视手术专科引入三焦点晶体置换技术,实现近视、老花、白内障的同步解决。鼓楼医院则开展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使患者术后同时具备远、中、近全程视力。
个性化方案设计体系
严格分级评估机制是安全前提。南京主流医院均建立20余项术前筛查标准,薛劲松教授强调:“角膜地形图排查圆锥角膜、眼底OCT评估视网膜健康度、暗瞳测量规避术后眩光缺一不可”。爱尔眼科更引入AierGPT大模型分析历史检查数据,动态术后视觉质量。
术式决策树模型实现精准匹配。低中度近视(≤600度)全飞秒(鼓楼医院报价约18,000元),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600-1000度适用半飞秒(东南眼科约16,000元),通过个性化角膜瓣提升切削效率;超高度或角膜薄患者转向ICL(明基医院约30,000元/双眼);而圆锥角膜等特殊患者则采用巩膜镜(爱尔眼科约12,000元/片)。实践证明,基于多维度参数的系统评估可将术后并发症率降至0.1以下。
南京近视治疗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技术普惠性、方案精准性、服务延续性三维度:公立医院依托重点学科平台(如鼓楼医院)推动术式创新,民营机构则通过数字医疗(如爱尔眼科AI服务站)提升可及性。未来需着力突破三大方向:农村学龄儿童近视筛查覆盖率(目前不足40)、超薄巩膜镜国产化(当前依赖进口)、以及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预警系统开发[[27]。正如杨智宽教授所言:“近视防控需前置到学龄前,而复杂屈光矫正要突破‘角膜依赖’。”唯有融合基因编辑、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方能实现从视力矫正到视觉健康的范式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