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机构咨询 > 浙二眼科近视专家团队引领视力健康新纪元个性化诊疗方案

浙二眼科近视专家团队引领视力健康新纪元个性化诊疗方案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lemond 上传提供

发布: 183 评论

在长三角地区,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已成为近视矫正领域的标杆。作为临床重点专科,其屈光手术中心年手术量近2万例,微创全飞秒占比超七成。这里汇聚了杜新华、邱培瑾、杨亚波等一批国内专家,他们以十余万例手术经验为基石,将技术创新与个性化诊疗深度融合,让“浙二眼科”成为患者心中“安全摘镜”的代名词。

浙二眼科近视专家团队引领视力健康新纪元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专家团队:技术流派与人文关怀并重

杜新华教授作为国内SMILE手术资质认证专家,擅长全术式屈光矫正。他主导的全飞秒手术以“微创无瓣”为核心优势,在处理薄角膜、不规则散光等复杂病例时,凭借二十年经验将术后干眼发生率控制在行业均值以下。其手术量位列浙江省前三,患者评价“术后视力1.2,全程无痛”的背后,是严谨的术前评估体系——包括二十余项检查、角膜生物力学分析等。

邱培瑾教授则专注于视觉质量优化领域。作为波前像差引导技术的先行者,他为高度散光患者设计个性化切削方案,显著改善夜间视力。一位患者反馈:“他花半小时解释了我的角膜地形图,连0.5D的散光偏移都做了预案。” 而杨亚波教授则主攻高度近视矫治,作为中国全飞秒专家协作组六成员之一,她完成15万例手术,并将ICL晶体植入技术拓展至2000度超高度近视群体,主编国内首部ICL临床指南。

二、临床特色:精准化与联合术式突破

浙二眼科的技术设备矩阵支撑了专家的精准决策。配备德国蔡司MEL 90全飞秒激光、阿玛仕750准分子系统等前沿设备,结合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等深度检查,使手术方案设计误差降至微米级。例如,为一位角膜厚度仅480μm的患者,杜新华团队采用“TransPRK+角膜交联”联合术式,在避免角膜扩张风险的同时实现清晰视力。

针对复杂病例的术式创新尤为突出。邱培瑾提出“屈光-散光一体化矫正”理念,将波前像差技术与新型散光晶体(如蔡司TORBI 709M双曲面晶体)结合,为白内障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提供方案。而杨亚波推动的“ICL+激光联合术”,则通过晶体植入补偿近视、激光切削矫正散光的“两步法”,解决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薄的问题。

三、科研引领:从临床实践到标准制定

浙二眼科专家深度参与近视防控战略。倪海龙主任作为核心成员加入《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编委会,将临床数据转化为防控政策,提出“青少年近视干预窗口前移”策略,强调小学阶段是屈光建档黄金期。该白皮书启动仪式获吕帆教授等肯定,被视为“推动社会健康进步的重要指南”。

基础研究转化方面,依托4500平方米的浙江省眼科重点实验室,团队开展近视发病机制研究。杜新华团队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巩膜纤维母细胞代谢异常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为新型靶向药物研发提供路径。近五年承担39项临床试验,包括新型散光晶体稳定性评估、全飞秒切口愈合调控等,推动技术迭代。

四、社会价值:普惠医疗与未来挑战

为降低患者负担,医院联合公益组织推出普惠医疗计划。2024年寒假“摘镜福利”活动中,组团手术可享全飞秒8-8.5折优惠,高减免5000元。一位新疆患者表示:“检查免费、专家面诊、术后复查全包,比预期节省近万元。” 此类活动惠及年均1300余人,凸显“专业与普惠并存”的定位。

面对未来挑战,专家提出两大方向:其一,老龄化与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据疾病负担研究,中国50岁以上人群眼病DALY(伤残损失寿命年)占比超60,近视性黄斑病变亟待干预。其二,技术下沉与基层培训。杨亚波在西湖眼健康学术大会上呼吁:“需建立地市级医院屈光手术质控标准,避免低价低质手术泛滥。”

光明未来的双重使命

浙二眼科近视专家团队的技术高度——从杜新华的稳妥全术式、邱培瑾的视觉质量优化到杨亚波的高度近视专长——已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矫治体系。而其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年超万例的手术量,更体现在参与近视战略制定、推动技术普惠的双重使命中。

未来,随着《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落地,团队需进一步探索青少年近视防控与中老年高度近视并发症的衔接机制,同时通过数字化远程诊疗打破地域壁垒,让“浙二标准”惠及更广阔人群。正如姚克教授所言:“眼科的使命,是用光明照亮个体的尊严与社会的希望。”

> 数据注解:文中所涉价格、手术量等数据均来自浙二眼科公示及患者调研;疾病负担分析引自《浙江大学学报》研究;专家背景信息经医院官网及公开报道核实。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