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阜阳人民医院眼科诊室,务工返乡的杨先生刚完成复查——左眼玻璃体积血合并高度近视,一度濒临失明,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成功挽回。这一案例折射出该院在复杂近视并发症治疗上的技术突破。作为阜阳地区历史悠久的眼科中心,该院不仅拥有先进的激光手术设备,更构建起涵盖预防、矫正、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防控体系。面对全国儿童青少年51.9的近视率严峻现状,该院将技术优势与公共卫生策略深度融合,成为区域性近视防治的标杆。
技术前沿:精准矫正与安全保障
近视矫正手术是该院的核心优势技术。LASIK技术作为主流选择,通过激光重塑角膜曲率实现视力矫正,具备“快速、安全、低创伤”的特点,术后恢复周期大幅缩短。针对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600度),科室重点推广ICL晶体植入术。这种“加法型”手术将特制胶原聚合物晶体植入虹膜后房,不损伤角膜组织且可逆性强,矫正范围达50-1800度。临床数据显示,超高度近视患者选择ICL的比例从2018年的49.7跃升至2021年的93.6,印证了其技术可靠性。
围手术期管理是疗效的关键保障。该院建立了个性化评估流程,涵盖角膜地形图、眼底OCT等深度检查,单次费用约400-800元。针对患者关注的长期安全性,研究证实:ICL术后3年稳定性优于传统激光手术,引入的高阶像差更低,且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无显著差异。院长张传玲强调:“技术选择需匹配个体差异。角膜薄或干眼症患者更适合ICL,而术后定期眼底监测对高度近视者不可或缺”。
综合防控:分级干预与行为管理
建立四级预防体系是该院响应指南的创新实践。依据《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科室将防控节点前移: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屈光筛查,监测远视储备量——若小学前储备过早耗尽,近视风险骤增。针对不同分期采取差异化策略:近视前驱期推广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及用眼习惯干预;发展期采用角膜塑形镜(OK镜,费8000-15000元)或0.01阿托品滴眼液(每瓶约60元)延缓进展;高度近视期则强化眼底并发症筛查。
行为干预贯穿全程。该院开发“黄色球-远离近视”眼保健操,通过眼球运动与穴位按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同步联合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指导家庭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强调“三个20”原则(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护士长徐文玉观察到:“农村留守儿童因户外活动不足更易早发近视,需通过家校医联动填补监护空白”。
高度近视管理:并发症防控体系
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致盲病因。阜阳人民医院的数据显示,超600度患者中,约21存在视网膜裂孔前期病变。为此,科室建立专病档案,对高风险人群每半年进行广角眼底照相及OCT检查(单次200-1200元),重点监测黄斑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等病变。2025年收治的杨某东案例即印证了干预价值:玻璃体积血合并高度近视,经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成功避免视网膜脱离。
跨学科协作突破治疗瓶颈。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该院创新应用微创技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降低眼压,费用约8000-12000元/眼;屈光性白内障术联合多功能人工晶体,解决近视与老视共存问题。副院长王军指出:“高度近视管理需跳出单纯矫正思维。我们正探索后巩膜加固术延缓眼轴增长,并计划引入基因检测筛查病理性近视遗传风险”。
区域引领:技术下沉与公卫策略
推动县域医疗同质化是近年重点工作。通过举办继教项目《近视防控和儿童常见眼病诊疗新进展》,该院为基层机构培训技术骨干;同步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接收县级医院疑难病例。2025年数据显示,县域眼科手术量同比上升37,其中玻璃体切割等四级手术占比达历史峰值。
构建“筛-防-治”网络。作为阜阳市近视防控指导单位,该院主导区域性儿童青少年视力普查,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动态视力档案。结合公共卫生数据提出针对性建议:增加教室照明亮度至500Lux以上,课桌高度按身高分三级调节。“防控节点前移是核心策略”,张传玲主任强调,“下一步将联合社区推进0-6岁眼保健,目标在2025年将筛查覆盖率提升至98以上”。
未来展望:从技术升级到生态干预
阜阳人民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融合精准医疗与公共卫生策略。在技术上,全飞秒、ICL等术式持续优化视觉质量;在防控层面,远视储备监测、OK镜及阿托品的规范应用显著延缓近视进展。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仍是重大挑战,需通过基因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突破瓶颈。
未来方向已明晰:一是强化“生命早期干预”,将角膜地形图筛查纳入幼儿园体检;二是发展“生态防控”模式,推动家校联合保障每日户外活动时长;三是借力人工智能,开发近视进展模型。正如防盲技术指导组王宁利所言:“近视防治不仅是矫正视力,更是避免致盲性并发症的系统工程。” 阜阳人民医院眼科的探索,正为区域性近视防控提供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