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石景山区的门诊大厅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眼科专家们正为一位中学生进行视力筛查,旁边的家长焦虑地询问:“医生,他的度数又涨了,还有办法控制吗?”这一幕折射出我国近视防控的严峻现实——青少年近视率超50,中老年黄斑病变高发,全年龄段眼健康需求激增。作为区域医疗中心,首钢医院以“全周期干预”为核心,将防、筛、控、治融入眼科服务体系,构建了一套覆盖从儿童到老年群体的近视防控网络。
全周期眼健康服务
首钢医院的眼科服务强调“年龄无盲区”。针对青少年群体,医院深入校园开展视力筛查与科普讲座,推广“20-20-20护眼法则”(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外20秒)及户外活动的重要性,2024年爱眼日义诊中,专家团队为数百名学生提供缓解视疲劳的科学方案。对于中老年群体,则重点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眼病,2023年社区义诊中,通过便携式裂隙灯和眼底镜为居民筛查出多例黄斑前膜、早期白内障患者,实现早干预。眼科副主任陈辉指出:“从青少年近视到老年黄斑病变,定期眼科体检是阻断疾病发展的关键防线”。
科学防控三级体系
首钢医院建立了“预防-干预-治疗”的闭环管理体系。在预防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年度筛查,2025年计划将干预覆盖率提升至70,通过数字化档案跟踪高风险人群。在干预层,结合近视研究院(IMI)指南,推行个性化方案:对近视进展快的儿童推荐离焦型镜片(如HAL镜片延缓进展60)或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成人视疲劳患者提供用眼行为指导。在治疗层,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患者,引入OCT精准监测眼轴变化,并开展多学科会诊,避免不可逆视力损伤。
创新技术临床应用
医院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提升防控精准度。2023年,首钢医院参与维视艾康特“艾沐皓锐离焦镜片”临床试验,该镜片采用六边形网阵光学设计(H.O.R.I.技术),初期数据显示其延缓眼轴增长效果达50以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投入筛查实践,通过深度学习近视发展风险,使干预方案准确率提升至92。在药物应用方面,低浓度阿托品(0.01)作为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已纳入首钢医院儿童近视门诊的常规处方。
表:首钢医院近视防控技术应用对比
| 技术类型 | 代表方案 | 适用人群 | 防控机制 |
|--|-|
| 光学干预 | H.O.R.I.离焦镜片 | 青少年 | 视网膜周边离焦调控 |
| 药物治疗 |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 快速进展期近视儿童 | 抑制巩膜重塑 |
| 智能监测 | AI风险模型 | 全年龄段高风险者 | 大数据分析眼轴增长趋势 |
| 行为干预 | 20-20-20法则+户外光照 | 学龄期儿童 | 调节痉挛缓解与多巴胺分泌促进 |
健康教育与社区联动
将科普视为防控的“道疫苗”。医院每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爱眼月”活动,2023年通过直播讲座覆盖超5000人次,内容涵盖青少年用眼习惯、老年黄斑病变自查等。2024年创新宣教形式,在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近视防控十大误区》,破解“戴眼镜加重度数”“手术治愈近视”等认知偏差。眼科团队强调:“公众教育需破除两个迷思——一是认为近视仅需光学矫正,忽视进展控制;二是将老年眼病视为自然衰老,错过治疗窗口期”。
总结与展望
首钢医院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突破“单一矫正”思维,转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干预。其模式的价值在于三方面:
1. 整合性:将社区筛查、医院诊疗、学校预防资源联动,形成防控网络;
2. 前瞻性:快速转化基因疗法、修复等研究成果(预计2030年进入临床);
3. 人文性:通过可视化科普降低认知门槛,提升公众主动参与度。
未来需突破的瓶颈包括:农村地区筛查资源不足、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规范、成人近视进展控制方案优化等。正如近视研究院所强调:“近视管理需标准化长期随访,持续评估安全性及反弹风险”。首钢医院计划在2025-2030年建立京津冀近视防控联盟,让“睛”彩视界触达更广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