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视诊疗体系的发展脉络中,近视科室的设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眼科医学分科细化与疾病防控需求逐步形成的系统性工程。从公立医院的学科奠基人到专科医院的技术革新者,从临床诊疗规范到科研平台建设,近视科室的诞生和发展凝聚了几代眼科专家的智慧。以下从核心推动力、技术演进、防控体系及行业规范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学科奠基者:公立医院的先驱探索
公立医院是近视专科化的发源地。上世纪中叶,以上海市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为代表的公立三甲医院率先成立专科团队。赵东生教授于1948年在上海市人民医院创立眼科,主导视网膜脱离手术研究,推动该院1985年成为上海市眼科研究所,1998年获批"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褚仁远教授则于197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创建国内"隐形眼镜专科门诊",其团队于1994年正式成立屈光专科,2002年升级为视光中心,并建立卫健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与科研转化相辅相成。这些奠基者不仅构建临床体系,更注重科研平台搭建。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近五年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33项,发表SCI论文156篇;而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获得眼视光领域的技术发明二等奖,体现了临床与科研的双轨并进模式。
二、技术驱动者:专科医院的创新实践
民营与中外合作机构加速技术落地。2000年后,专科医院成为近视手术技术革新的重要载体。东莞光明眼科医院(2002年成立)作为中外合作机构,率先引进全飞秒VISU-Max3.0手术系统;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则构建全球的手术设备矩阵,拥有FS200飞秒激光、EX500准分子激光等系统,累计完成近视手术超88万例。
技术迭代引领治疗范式变革。近视手术从"有刀时代"(RK/PRK)向"无刀时代"(LASIK)演进,终进入"微创时代"(全飞秒)。标志性事件包括:2010年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开展国内首例全飞秒手术;2025年该院周行涛团队完成全国首例10秒超快SMILE Pro手术,将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传统技术的1/3。这种技术跃迁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患者体验,使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高30以上。
三、防控体系构建者:青少年近视防治网络
儿童近视防控成为战略支点。随州市曾都医院(2020年)设立"曾都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整合角膜地形图、生物测量仪、综合验光仪等设备开展筛查;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建立规模大的眼底病诊疗中心,推行"预防-矫治-康复"三级干预模式。此趋势呼应了《近视研究院白皮书》将近视定义为"21世纪公共卫生挑战"的研判。
红光技术与离焦镜片拓宽防控路径。临床研究证实:低强度红光照射可通过增加脉络膜厚度延缓眼轴增长(陈洁教授团队,2024);离焦镜技术则基于视网膜离焦信号理论,豪雅新乐学、依视路星趣控等产品实现近视延缓率59-67(民生商社报告,2022)。这些非手术干预手段的普及,使近视科室从治疗中心转型为全周期健康管理机构。
四、规范引领者:标准制定与行业共识
医疗质量体系支撑专科化发展。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要求设立独立屈光手术质量控制指标,涵盖术前评估、手术规范、术后随访等29项核心条款。这为近视科室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
专家共识推动技术安全应用。2024年全国低强度红光安全性研讨会形成关键结论:在严格适应证管控下,红光技术停用后眼底指标可复归基线水平(马进教授团队)。此类共识既规范了临床实践,又为"近视精准防治示范中心"(如复旦大学视光中心)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近视科室的设立是眼科医学分工深化与疾病谱变迁的共同产物:公立医院专家奠定学科根基(赵东生、褚仁远),专科医院推动技术普惠(爱尔眼科、光明眼科),而政策与行业共识则构建质量防线。未来发展需聚焦三方面:
1. 技术国产化:突破全飞秒激光设备(如VISUMAX800)、高端离焦镜片等领域的技术壁垒;
2. 防控前移化:推广"学校-社区-医院"三级筛查网络,扩大红光技术等非侵入手段的循证研究;
3. 诊疗智能化:结合基因筛查与人工智能模型,实现近视风险超早期干预。
正如近视研究院所强调:"近视防控需整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光学工程的多学科力量"。只有融合先驱者的探索精神、技术者的革新勇气与规范者的科学理性,才能在全球近视危机中筑牢视觉健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