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南苍翠山水交织的古韵安庆,一位高度近视的中学教师曾因眼镜束缚无法带领学生尽情奔跑。2024年春,他在安庆市立医院眼科接受了全飞秒激光手术,次日清晨,窗外的振风塔轮廓清晰映入眼帘。这座承载着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省级防盲定点医院双重荣誉的眼科中心,正以精密技术与人文关怀重塑万千患者的“视界”。
一、技术:全流程精准医疗体系
安庆市立医院眼科依托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实现了近视矫正的“无刀微创”变革。与传统激光手术相比,全飞秒技术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精准定位切削,避免角膜瓣切割风险,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术中激光脉冲精度达微米级,配合眼前节分析系统,可依据患者角膜曲率、厚度等12项参数个性化矫正方案,尤其适用于运动员、军人等高风险职业群体。
该中心配备全球的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平台,同步引入美国爱尔康超声乳化仪、海德堡OCT断层扫描仪等设备,构建术前评估-术中导航-术后追踪闭环。数据显示,2024年该科完成屈光手术超800例,其中全飞秒占比达75,术后1年平均视力稳定在1.0以上患者占比达96.2,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指标优于行业均值17。
二、专家矩阵:临床科研双轨驱动的精英团队
学科带头人陈凡教授作为安徽省眼科学会常委,拥有超万例内眼手术经验。其团队首创“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差异化切削技术”,针对高度散光、薄角膜等复杂病例开发适应性术式,相关成果获安庆市科技进步奖两项。团队近三年在《中华眼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其中关于“全飞秒术中泪膜保护技术”的SCI论文被期刊《Ophthalmology》收录。
科室实施分层级人才培育机制:高级职称医师主导疑难手术,青年骨干分批赴上海九院、中科大附一院进修。2024年与长三角眼科联盟共建“屈光手术培训中心”,引入VR手术模拟系统,实现手术操作实时教学。目前团队拥有主任医师5人、博士硕士9人,形成以陈凡、郝玉萍、郑红为核心的专家方阵,可开展包括全飞秒、ICL植入、复杂性青光眼联合手术在内的全术式覆盖。
三、疗效保障:质控与公益并重的医疗实践
质控管理采用“三维安全标准”:建立术前21项禁忌症筛查清单,术中实施红外追踪防偏移系统,术后推行“1周-1月-1年”三级随访制度。2024年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38,远低于国内1.2的平均水平。典型案例显示,一位角膜厚度仅486μm的摄影师经团队评估,成功接受改良式低能量全飞秒手术,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仅为5.8,远低于安全阈值。
作为“视觉·中国行动”基地,科室连续8年开展公益复明工程。2024年联合太湖县医院建立共建病区,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近视筛查1.2万人次,对低收入群体实施手术费用减免政策。数据显示,全飞秒手术费用控制在5000-10000元区间,低于长三角同级医院均价20,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化。
四、未来视野:近视防控生态链的革新探索
面对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挑战,科室率先构建“防治康一体化”体系。临床引入重复低强度单波长红光照射技术,临床试验证实其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同步开发新生儿RetCam3广域眼底成像筛查,2024年诊断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7例,干预达100。
科研转化方面,团队正开展两项省级课题: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的“基因编辑干预病理性近视研究”,以及与欧普康视共建的“角膜塑形镜-激光手术联合疗法”。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角膜移植术后屈光异常患者,团队探索的“跨上皮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已进入多中心试验阶段,有望突破传统手术禁忌。
光明事业的皖西南标杆
安庆市立医院眼科的实践印证:激光近视治疗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医疗公平性的重要载体。从全飞秒技术的精准应用,到公益筛查网络的延伸,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造“人人可及的高质量视界”。
未来之路仍需突破:加速推动屈光手术纳入医保目录、建立皖西南近视防控大数据中心、深化与沪苏浙眼科机构的基因联合研究。正如陈凡教授所言:“当每台手术背后既有毫米级精度的设备,也有千米级辐射的温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清晰视界’的人文承诺。” 这里的光明故事,正成为长江畔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