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一”儿童节,上海公布了一项里程碑数据: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2023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上海在历经30年近视率持续攀升后,实现连续四年下降的突破。从教室灯光改造到基因筛查,从“每天户外3小时”的全民行动到覆盖百万儿童的屈光发育数据库,这座城市正以一场跨领域协作的“视力保卫战”,为全球近视防控贡献着“中国方案”。
一、多部门协同的立体防控体系
主导的制度化布局是上海成功的基石。2019年,上海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绩效考核,并签订市级责任书。教育部门推行“一二年级零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限时60分钟”等减负政策,卫生健康系统则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眼健康服务网络,使近视筛查与干预从学龄期前移至3-6岁。
家校社联动的执行网络让政策落地生根。家长通过微信小程序“大眼仔随访志”参与低龄儿童近视监测项目;学校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课桌椅高度;社区托育机构新增9000余个托位,将科学护眼融入早教。这种“预防-筛查-干预”闭环管理,使近视防控覆盖率提升至94.1。
二、户外活动与用眼习惯的双重干预
户外光照的科学价值被深度验证。上海强制要求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小学生课间必须远眺。2024年数据显示,幼儿园日均户外活动增至99分钟,带动在园儿童肥胖率、视力异常率双降。研究表明,户外光照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而上海儿童眼轴增速减缓的案例印证了这一机制。
行为干预的精细化创新同步推进。“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写入学校规范;家庭电子设备使用时控软件下载量同比增长210;家长对“远视储备”的认知率两年内从18升至32。这些改变直指近视核心诱因——近距离用眼过载与动态视觉缺失。
三、科技与中医融合的诊疗革新
智能技术赋能全周期管理。上海建立百万级儿童屈光发育数据库,通过AI算法近视风险;教室智能照明系统与可调节课桌椅全面普及;WHOeyes手机自测工具让家庭视力监测更便捷。而“智慧明眸精灵”AI助手则能实时解答护眼疑问,形成“筛查-预警-干预-教育”的数字生态。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突破展现中国特色。龙华医院将耳穴压丸、揿针等中医技术与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结合,临床证实可延缓40近视进展。针对早发性高度近视,上海引入基因精准诊疗,对OPN1LW基因变异患儿实施个性化干预,填补常规手段的盲区。
四、低龄儿童干预的关口前移
近视前期的关键窗口成为新焦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6~8岁近视前期儿童占比达26.2,其中62在两年内发展为近视。远视储备过早消耗(如6岁≤+0.75D)是核心预警指标,这推动上海将防控重心延伸至学龄前,启动“3-6岁儿童半年眼检计划”。
基因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性要求更精准策略。研究证实,父母均近视的儿童近视风险增加2.2倍,而眼轴长度(AL)是独立风险因子。针对遗传高危群体,上海探索“行为干预+药物控制+基因治疗”三级防控,例如通过巩膜强化术延缓OPN1LW变异患儿的视锥细胞变性。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
未解的难题仍待突破。尽管总体近视率下降,上海初中生近视率仍超70,高度近视占比达11.2。农村地区因医疗资源匮乏导致防控覆盖率偏低,部分学校存在“重筛查轻干预”现象。商业市场也频现乱象,部分商家炒作“近视治愈”概念推销无效产品。
未来需跨学科协作破局。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许迅强调:“近视防控需打破唯数据论,建立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这要求进一步整合环境工学(如教室光谱优化)、神经科学(如多巴胺分泌调控机制)、公共卫生政策(如屏幕时间立法)等多领域资源。推广社区“15分钟运动圈”、深化“医教结合”模式,破解儿童“园内活动增、园外活动减”的矛盾。
从“治已病”到“筑未来”
上海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核心经验:近视防控绝非单一技术或政策的胜利,而是公共政策、科技创新、家庭觉醒与文化重构的系统性胜利。当“每天户外3小时”成为家长共识,当远视储备监测融入育儿常规,当基因筛查走进婴幼儿保健,这座城市正在改写近视宿命论。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评价:“上海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改善,更在于构建了-社会-家庭协同共治的健康治理新范式”。这场关乎民族视力未来的战役,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在为孩子们点亮更清晰的视界之光。
> 说明:文中数据综合自上海市教委、卫健委官方发布及《中国学校卫生》等研究,部分创新技术如OPN1LW基因诊疗仍处临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