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医疗版图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历经六十余载深耕(1958年建科),已发展为我国中医眼科领域的中坚力量。面对全球近视患病率持续攀升的挑战,该科室创造性地融合中医整体辨证观与现代视光技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防治结合”体系——年门诊量突破8万人次的数据背后,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病理性近视干预及疑难眼病治疗的立体化解决方案。这里不仅是通州区中医重点专科,更牵头组建京津冀中医眼科医联体,在守护民众视觉健康的征程中持续探索中西医协同的创新路径。
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
东直门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中西医界限。科室拥有15名专业医护人员(含5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同时配置西医设备与中医特色诊疗空间。在硬件层面,OCT、眼底激光治疗仪、超声乳化仪等现代化设备可精准量化近视进展;而中医治疗区则配备中药熏蒸机、穴位贴敷工具等,实现辨证施治的物理干预。
临床实践上,团队创新性地建立“双轨评估机制”:一方面通过角膜地形图、眼轴监测等客观数据跟踪近视发展;另一方面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如脾气虚弱证儿童的舌脉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2024年的专项培训考核更强化了中西医技能融合,覆盖从OCT检查到中药贴敷等27项技术,确保诊疗链条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个性化近视防控方案
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这一核心战场,科室提出“远离屏幕、亲近书香”理念,并构建三级干预体系。早中期防控以中医外治法为主轴:通过雷火灸刺激睛明穴改善眼周循环,耳穴压豆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配合自主研发的“亮视方”中药制剂调节巩膜代谢。2024年注册的临床研究(ITMCTR)进一步验证该方可通过肠道菌群调节延缓近视。
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则突出中西医协作优势。对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辅以枸杞地黄汤促进视神经修复;针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采用芍药甘草汤联合抗VEGF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科室还首创“近视防控目标度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遗传、用眼习惯等参数屈光演变,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科研教学与区域协作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科室,其科研创新深度支撑临床实践。2024年申报课题28项,发表论文11篇,重点攻关方向包括中药复方调控巩膜重塑机制、针灸改善调节滞后等。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至研究生培养,已输出数十名中医眼科人才。
区域协作层面,2024年成立京津冀中医眼科医联体具有里程碑意义。联合天津武清中医院、河北香河中医院等10家机构,通过三方面赋能基层:一是标准化推广耳穴压豆等适宜技术;二是建立远程阅片平台,共享OCT数据库;三是开通疑难病例转诊绿色通道。一年内为通州社区培训医护120人次,使近视防控网络下沉至居民“后一公里”。
专家团队与特色技术
科室的临床实力深植于人才队伍。学科带头人王养忠博士作为通州院区眼科主任,深耕近视防控二十余年,其提出的“三级辨证分型法”将儿童近视分为脾虚气弱、肝肾亏虚、心阳不足三型,分别对应健脾益气丸、补光丸等特色制剂。宋立教授则擅长病理性近视并发症的中药干预,创立的“滋肾通络方”显著降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出血风险。青年骨干如孟青青医师专注干眼症与近视共病管理,开发出超声雾化联合睑板腺按摩的序贯疗法。
特色技术板块涵盖三大核心:
1. 中医综合疗法:将中药熏蒸(缓解睫状肌痉挛)、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药棒按摩整合为“三联疗法”,疗程后患者调节灵敏度平均提升2.5 cpd;
2. 微创手术技术:ICL植入术联合围手术期针灸,减少术后高阶像差;
3. 行为干预平台:基于APP的用眼监测系统,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推送护眼提醒,用户近视进展年减缓0.25D。
未来发展与行业启示
东直门医院眼科的实践印证了中西医协同防治近视的系统价值:其融合宏观辨证与微观检测的诊疗模式、构建医联体实现技术下沉的路径、以及“治未病”理念指导的早筛体系,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挑战犹存——如何量化中药复方多靶点效应?怎样优化针灸参数标准化?这些命题亟待深入探索。
未来方向可聚焦三点:一是借力人工智能建立“证候-基因-疗效”模型;二是开展多中心RCT研究验证疗法普适性;三是开发便携式中医护眼设备融入日常生活。正如王养忠主任所言:“让每个孩子享有清晰‘视界’,需医疗创新与社会行动同频共振。” 当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眼科领域深度交融,人类对抗近视的征程必将迎来新的曙光。
> 诊室里的艾草微烟萦绕,候诊区孩童的诵读声琅琅——
> 这里没有割裂的传统与现代,
> 只有中医精髓在时代脉搏中生生不息,
> 守护着每一双发现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