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医院眼科中心的手术室里,每一束精准的激光都承载着近视患者告别模糊视界的期盼。作为西北地区眼科诊疗的旗帜性机构,该科室自1949年创建以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初的简陋设备到如今设备总值超4000万元的现代化眼科中心,始终走在屈光技术前沿。特别是2002年后,在燕振国教授带领下,科室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建立全省医疗合作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手术量达900余台,成为全军眼科专业委员单位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这里不仅是军人视力健康的守护者,更为西北各族群众开启了清晰“视界”的大门。
历史传承与技术革新
总医院眼科的成长轨迹,映射着中国近视手术技术的演进史。早在1954年,潘锦荣主任率先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研究并荣立二等功;80年代,科室已开展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早期近视矫正技术;2003年更是一次性引资1200万元,引进20余件大型专科设备,为现代屈光手术奠定硬件基础。这种持续创新的基因,使科室始终站在技术前沿。
技术的飞跃体现于手术方式的迭代。从早期的板层角膜移植、放射状切开,到2000年后全面开展准分子激光(LASIK)、全飞秒(SMILE)、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科室构建了覆盖低度近视到超高度近视(2000度以上)的完整解决方案。尤其针对西北地区高度近视高发的特点,ICL晶体植入技术成为突破性选择——通过在眼内植入特制人工晶体,不损伤角膜组织即可实现视觉矫正,为角膜薄、度数高的患者带来新希望。
️ 安全体系与个性化方案
“十分钟告别近视”的宣传背后,是严谨的安全保障体系。燕振国教授曾在央视《全民健康》节目中强调:“近视手术已相当安全,但必须通过严格筛查排除禁忌症”。该中心建立了21项术前检查流程,包括角膜地形图、厚度测量、眼底评估等关键项目,确保只有符合条件者(如近视度数稳定、无活动性眼病、角膜形态正常)才被允许手术。数据显示,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2以下,与先进水平持平。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中心推行“量眼”理念。对于18-35岁青年群体,全飞秒手术因无瓣微创、恢复快成为主流选择;而对于38岁以上面临老视风险的中年人群,则采用“睛春”等个性化术式,通过调整角膜Q值增加景深,延缓老花发生。2018年,燕振国教授更因完成超3000例SMILE手术且患者满意度突出,获德国蔡司公司授予“SMILE手术质量贡献奖”,成为西北获此殊荣的专家。
⚕️ 专家团队与学术引领
科室的卓越成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燕振国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兼具全军眼科专委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厦眼科医院院长等多重身份,其团队在屈光手术、复杂眼外伤等领域积淀深厚。副主任李健民拥有30余年眼科经验,曾任上海同仁医院特聘专家,擅长ICL及各类激光手术。这支“院士-博士-硕士”梯队近200人的团队,通过“请专家进来、送人才出去”模式持续提升技术水平,近三年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临床成果奖3项。
学术影响力辐射全国。燕振国教授多次在全国眼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分享技术创新,如2024年大连会议中演示“SMILE术中特殊并发症处理”视频,获业内高度评价。科室还承担着区域医疗帮扶重任:组织专家医疗队深入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巡诊,三年行程3万公里,为1.5万名群众免费眼科诊疗,并为基层医院培训医务人员超200人/年,践行军民融合的医疗使命。
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
作为西北近视防治网络的核心节点,该中心的社会价值远超手术本身。面对甘肃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状,科室积极参与“明眸新视代”等公益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免费视力筛查及配镜服务。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的“天真无‘斜’”计划也通过该院落地,为斜视困境儿童实施救助手术,彰显军民共建的公益情怀。
然而挑战犹存:西北地区干眼症高发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质量,高度近视遗传机制研究仍需深入。未来科室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研发针对干旱气候的角膜修复技术,如强化泪液分泌的神经调节术;二是联合基因检测平台开展高度近视风险,实现“预防-矫正-跟踪”全周期管理。正如燕振国教授所言:“屈光手术的目标不仅是摘镜,更是终身视觉健康的守护”。
总结
总医院眼科凭借七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以军医标准的精准与严谨重塑了西北近视诊疗格局。从个性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作,到公益巡诊网络的铺设,其成功经验的核心在于: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融入军民融合的医疗实践。未来,随着基因干预、智能人工晶体等技术的突破,该中心有望在“视觉健康全周期管理”领域树立新标杆——让每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都能在黄河之畔找到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