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1. 人群覆盖

实现0-6岁儿童眼保健筛查覆盖率≥90,中小学生视力建档率100。
重点干预远视储备不足儿童,年新发近视率同比降低15。
2. 能力建设
建立“筛查-诊断-干预-随访”闭环管理体系,社区转诊达标率≥85。
医护人员培训考核通过率100,家长近视防控知识知晓率≥80。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 岗位 | 核心职责 | 协作部门 |
|-|-|-|
| 防控站长 | 统筹规划、资源协调、质量控制 | 卫健局、教育局 |
| 眼科医师团队 | 诊断矫治、疑难病例管理、手术干预 | 学校卫生室、社区医院 |
| 公卫专员 | 筛查组织、档案管理、健康宣教 | 疾控中心、媒体机构 |
| 数据管理员 | 信息化建档、动态监测、效果评估 | 区域健康信息平台 |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步骤
(一)全周期视力筛查与建档
1. 分级筛查
学龄前儿童:每半年1次屈光度+眼轴监测,重点评估远视储备量。
中小学生:入校筛查每学年2次,裸眼视力≤4.9者立即转诊复核。
高风险群体(父母高度近视/已近视学生):季度跟踪眼轴变化。
2. 电子档案
档案内容:涵盖视力、屈光、眼轴、角膜曲率、用眼行为及干预史。
动态管理:接入省视力健康系统,实现升学转档无缝衔接。
(二)精准化分级干预
1. 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未近视):
远视储备不足儿童:开具“户外运动处方”(每日校外60分钟户外活动)。
开展学校教室采光改造,课桌椅匹配率100。
二级预防(近视进展期):
低中度近视:离焦眼镜/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治疗。
中医干预:推广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延缓近视发展。
三级预防(高度近视):
每半年眼底检查,重点监测豹纹状改变、黄斑病变等。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应对视网膜脱离等急症。
(三)健康宣教与能力提升
1. 多元宣教形式
家长课堂:季度线下讲座(护眼环境搭建、电子产品管控)。
新媒体传播:短视频科普“20-20-20”用眼法则、户外活动重要性。
2. 专业能力培训
医护人员:年度《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实操培训。
校医/教师:开展眼保健操规范操作及初步筛查培训。
(四)多部门协同机制
1. 校内联动
指导学校落实“双减”,保障课间户外活动30分钟+体育课刚性实施。
2. 校外支持
联合文旅局监管网游时间,联合市场监管局整治伪劣近视产品。
3. 区域协作
牵头组建“眼科医联体”,向下转诊稳定患者至社区随访。
四、资源保障与质量控制
设备配置:新增眼前节OCT、生物测量仪,筛查点配自动验光仪。
经费预算:申请公共卫生项目资金,优先保障贫困学生干预。
督导评估:
季度通报各学区近视率、档案完整率、转诊率。
年度接受卫健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
五、年度进度安排
| 季度 | 重点任务 |
| Q1 | 启动校园筛查;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家长课堂开班 |
| Q2 |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教室光环境抽检整改 |
| Q3 | 暑期用眼行为干预活动;高危学生集中矫治 |
| Q4 | 全年数据分析;申报下年度设备预算 |
> 本计划依据《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及“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制定,突出早筛早控、医防融合、全域协作三大原则。实施中需动态对接教育部门筛查数据,强化家校医互助,方可使近视防控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这是呵护明眸之窗的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