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大医一院”)眼科门诊外已排起长队。一位年轻女孩紧张地翻阅术前手册,她的眼镜反光映出窗外的海天一线——这一幕,正是大连近视患者追寻光明的缩影。作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大医一院眼科以东北的复旦排行榜声誉(辽宁省)和覆盖13个亚专业的综合实力,成为辽东半岛近视手术的技术高地。而这份光芒背后,是医学创新与人文温度的深度交融。
技术与设备:精准医疗的基石
设备的系统化布局是大医一院的核心竞争力。科室不仅引进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阿玛仕准分子激光平台,更搭建了覆盖术前筛查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系统。例如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可模拟手术对角膜应力分布的影响,将手术方案误差控制在微米级;而多波长眼底成像系统则能早期发现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裂孔风险,使手术禁忌症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9.2。
技术的前沿性融合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医院参与的多中心研究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SMILE手术参数设计。通过对比SPT-TransPRK与SMILE术后视觉质量发现,尽管两种术式三个月后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但SMILE因保留更多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的视觉散射指数(OSI)和斯特列尔比(SR)等客观视觉质量参数上优势显著(P<0.05)。这一成果直接推动了大医一院“个性化术式匹配系统”的落地,使患者术后夜间眩光发生率下降37。
专家团队:学术与临床的双重引领
精英团队的结构化优势支撑着技术的精进。学科带头人马翔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在美国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全美排名)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带领团队在东北率先开展视网膜动脉微穿刺溶栓术,并建立遗传眼病基因诊断平台。科室17名高级职称专家中,15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10人担任硕士生导师,形成覆盖屈光手术、眼底病、小儿眼病的多维度人才矩阵。
科研转化能力是团队的另一标签。科室拥有东北的辽宁省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重点实验室,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纳米材料辅助移植技术,已进入近视并发症治疗的临床试验阶段。近三年团队承担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眼科药物器械临床试验领域通过药监局认证,其关于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长期随访研究(10年数据)为国内术式标准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个性化手术:从标准化到精准
术式选择的精细化分层是大医一院的特色。针对警察、运动员等特殊职业患者,全飞秒手术因其2-4mm超微切口和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成为;而对角膜薄或干眼症患者,则推广经上皮PRK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减少 haze 发生。更值得一提的是ICL晶体植入术的成熟应用——通过术前房角三维建模和内皮细胞活性评估,为无法接受激光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000度)提供解决方案,术后1年视力超过0.8者达95。
复杂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彰显技术深度。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曾被视为屈光手术禁忌,但马翔团队通过OCT引导下后巩膜加固术联合SMILE的分阶段治疗,使患者同时解决视力矫正与眼底病变问题。此类复杂手术年均开展200余例,数量居东北。
公益与未来:医学的温度与边界拓展
防盲治盲的普惠实践是科室的精神坐标。作为辽宁省防盲基地,医院每月开展贫困地区义诊,十年间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超2000例。“爱眼送光明”项目更将青少年近视防控下沉至社区,建立屈光发育档案12万份,使大连儿童近视率增速下降5.8。
未来技术布局已悄然展开。2024年,医院成立中美遗传眼病诊疗研究中心,探索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性近视;与日本合作的仿生视网膜项目则致力于黄斑变性致盲患者的视觉重建。马翔教授指出:“2025年屈光手术将迈入‘量子级精准’时代,飞秒激光频率提速至千赫兹级,结合AI实时追踪眼动技术,手术安全性有望提升至99.9以上。”
从德国精密设备到黄渤海畔的义诊帐篷,大医一院的近视手术之路,恰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隐喻——科技的精进终需回归对人的关怀。当那位摘镜女孩在术后次日看清星海湾大桥的轮廓时,她的惊叹不仅是视力的重生,更是一所医院对“光明”的诠释:以科学精神突破技术边界,以人文精神守护生命尊严。未来,随着基因编辑与神经仿生技术的突破,这里的无影灯下或将诞生更震撼的“光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