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问题在我国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泰州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其医疗体系在近视防治领域展现出多层次、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依托公立医院的技术实力、民营机构的特色服务以及政策支持的防控网络,泰州为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诊疗选择,同时通过区域性近视防控模式,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泰州经验”。
专业团队与技术实力
公立医院在泰州近视治疗领域占据核心地位。泰州市人民医院眼科作为三甲综合医院的重点科室,拥有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4名的高学历团队,配备美国Intralase飞秒激光系统和准分子激光设备,可开展全飞秒SMILE、LASIK等精细化手术。泰兴市人民医院则依托江苏省白内障复明定点专科的背景,在屈光性晶体置换术(RLE)领域经验丰富,其黄伟主任医师擅长ICL植入术及复杂近视并发症处理。
民营专科医院以技术差异化为特色。泰州张勤眼科医院引进德国蔡司全飞秒设备,并依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团队,建立高度近视门诊和日间手术中心,缩短治疗周期。兴化爱尔眼科则依托集团化资源,开展个性化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及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形成对公立医疗的补充。
多元化治疗方案选择
手术方案需匹配患者个体差异。对于高度近视(>600度),泰州市人民医院、张勤眼科医院均提供ICL晶体植入术,其优势在于不切削角膜,适合角膜薄或干眼症患者。中低度近视则可选择激光手术: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准分子激光技术可实现角膜精准塑形,术后恢复周期缩短至24–48小时;而泰兴市人民医院的个性化半飞秒LASIK术,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显著降低散光矫正误差。
非手术干预体系覆盖全年龄段。针对儿童青少年,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中西医协同疗法”,结合中药熏蒸、耳穴压豆和视觉训练,延缓近视进展。泰州四院徐星慧团队则通过叶黄素补充联合用眼行为监测(如“米字操”训练),使10岁患者10天内视力从0.3提升至0.8的案例,凸显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特色
区域性防控网络构建是泰州的核心优势。牵头建立覆盖41万学生的视力数据库,每年2次免费散瞳验光监测,并推行教室照明改造、课桌椅高度个性化调整等工程,从环境源头防控。张勤眼科医院作为泰兴市近视防控基地,免费建立屈光发育档案,2023年协同残联开展“矫正视力·点亮未来”项目,为弱视儿童提供配镜补贴。
家校协同机制强化长期管理。市教育局明确校长、班主任、校医、家长四级责任,推行“教室清零行动”(课间强制远眺)及寒暑假体育作业制度。泰州二院联合社区开展“放下手机亲子计划”,通过家长课堂普及“20–20–20”用眼法则,2022年参与家庭近视增长率下降12。
综合服务与惠民举措
公益项目降低医疗门槛。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江苏省白内障无障碍扶贫定点科室”,十年内为千余名贫困患者实施免费白内障手术,并扩展度近视并发症治疗。张勤眼科医院推出“青少年光明卡”,为低收入家庭提供ICL手术分期付款服务。
全周期管理提升治疗延续性。泰州人民医院建立术后AI随访平台,自动推送用药提醒及复查计划,并发症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72小时。兴化爱尔眼科则开发近视防控APP,整合验光数据、用眼时长分析和线上医生咨询,用户留存率达85。
总结与建议
泰州近视治疗体系以技术专业化(如三甲医院的ICL/激光手术)、防控前移化(儿童数据库与行为干预)、及服务普惠化(公益项目与数字管理)为三大支柱,形成“防治管”闭环。当前仍存在基层筛查覆盖率不足、高度近视病理研究薄弱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
1. 强化基层联动:将社区医院纳入近视监测网点,推广泰州四院“校医培训计划”;
2. 攻关病理研究:联合高校开展病理性近视基因筛查项目,如泰兴人民医院已启动的“超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课题;
3. 跨学科融合:借鉴姜堰中医院“眼–脑协同康复模式”,探索视功能与认知发展的关联干预。
正如泰州市残联所言:“视力健康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只有融合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公众教育,才能实现从“矫正视力”到“点亮未来”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