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准备
1. 挂号预约

选择科室:挂“眼科”或“儿童眼科/小儿眼科”专科(部分医院设有专门门诊)。
预约方式:通过医院官网、电话或现场服务台预约,避开就诊高峰以减少等待时间。
资料准备:携带儿童身份证明、医保卡、既往视力检查记录(如有);回顾家族眼病史、早产史等。
2. 观察症状
若孩子出现以下行为,需尽快就诊:
眯眼、揉眼、歪头看物
抱怨视物模糊、头痛
阅读距离过近或逃避远眺活动。
二、医院检查流程
阶段:基础检查
1. 视力初筛
裸眼视力测试:使用标准视力表(5米距离)检测远近视功能。
眼外观与行为观察:医生检查眼睑、角膜、瞳孔等结构,询问日常视物异常行为。
眼压与红光反射:排查青光眼、白内障等器质性病变。
2. 屈光初步评估
电脑验光:初步获取屈光度数(近视/远视/散光)。
眼轴与角膜曲率:测量眼轴长度(每增长0.37mm≈近视加深100度)及角膜弯曲度,评估近视进展风险。
第二阶段:专项检查(关键步骤)
1. 散瞳验光
目的:麻痹睫状肌排除假性近视,获得真实屈光度。
方式:
快散(0.5复方托吡卡胺):适用于12岁以上,6~8小时恢复。
慢散(1阿托品凝胶):适用于12岁以下/斜视弱视儿童,需连用3天后验光,3周后复查。
注意事项:散瞳后畏光、视近模糊属正常,外出佩戴墨镜防晒。
2. 双眼视功能检查
评估眼球协调能力,排查斜视、弱视等问题。
包括眼位检查、单眼遮盖厌恶试验等。
三、诊断与治疗方案
1. 医生诊断
结合所有检查数据区分真/假性近视,排除弱视、圆锥角膜等并发症。
按程度分级:
轻度(≤300度):建议用眼卫生+定期复查。
中高度(>300度):需光学矫正。
2. 矫正方案
| 方法 | 适用情况 | 注意事项 |
|-|-|-|
| 框架眼镜 | 多数儿童,安全便捷 | 需散瞳后复验配镜,避免成品镜 |
| 角膜塑形镜(OK镜) | 近视增长快(>50度/年),8岁以上 | 需无眼部炎症,夜间佩戴,定期复查 |
| 低浓度阿托品 | 联合OK镜控制进展(需严格遵医嘱) | 浓度0.01~0.05,警惕畏光副作用 |
| 视觉训练 | 调节功能异常者 | 需专业机构指导 |
3. 个性化建议
生活习惯: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自然光照抑制眼轴增长)。
用眼规范:遵循“20-20-20”法则(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
光学防护:防蓝光眼镜效果存争议,优先控制屏幕使用时间。
四、后续跟踪与管理
1. 定期复查
每3~6个月检查眼轴、屈光度,评估近视控制效果。
学龄前儿童每年全面检查,学龄期每半年一次。
2. 建立屈光档案
记录每次检查数据(视力、眼轴、角膜曲率等),动态追踪发展趋势。
3. 家庭观察
关注用眼姿势、视物行为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 重要注意事项
1. 避免误区:
视力差≠近视(可能是远视/散光/弱视)。
检查必须散瞳,不可仅凭电脑验光配镜。
2. 紧急转诊指征:
瞳孔发白、角膜混浊、眼球震颤或眼位偏斜。
高度近视伴闪光感、视野缺损(警惕视网膜脱落)。
> 儿童近视需早筛、早控。建议3岁起建立眼健康档案,学龄前至少完成1次专业检查。检查流程的专业性与后续管理的依从性直接影响近视进展速度,家长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的长期跟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