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医疗资源高地,在近视矫正领域汇聚了全球前沿技术与专家,形成了“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的诊疗新生态。从上海五官科医院的SMILE Pro超快激光技术突破,到苏州理想眼科的全飞秒精准4.0系统,再到跨国合作的“全光塑”个性化方案,江浙沪眼科诊疗体系正引领着近视手术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新
2025年,江浙沪眼科技术进入“超快智能”时代。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率先完成中国首例新全飞秒SMILE Pro手术,采用VISUMAX800设备将角膜切削时间压缩至10秒内,术后1小时视力即达0.8,24小时内提升至1.0。该技术通过智能实时追踪系统,将术中角膜偏移误差控制在微米级,大幅降低传统手术的干眼症与眩光风险。
个性化技术同步崛起。爱尔康“全光塑”系统通过光迹追踪与AI算法,实现从角膜表层到全眼屈光系统的三维建模,可矫正900度以下近视及400度散光。临床数据显示,82.5患者术后获得超越1.0的高清视力。苏州理想眼科医院则引入蔡司VISULYZE平台,建立个性化Nomogram数据库,使切削精度达0.001D级,实现“一人一方案”的精准矫正。
机构分析
公立医院领航复杂病例诊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连续8年蝉联全球全飞秒手术量,累计完成26万例SMILE手术,其创建的亚太培训中心已为30余国输送专业人才。该院在高难度手术领域创下记录——2025年在西藏日喀则海拔3800米高原完成ICL晶体植入术,突破高寒缺氧环境的技术瓶颈。
私立专科强化技术下沉与服务创新。上海瑞视眼科依托希玛医疗集团,在黄浦、浦东等区设立4家分院,将ICL晶体植入术标准化流程缩短至15分钟;苏州理想眼科医院成为德国蔡司三焦点晶体临床示范基地,其袁幽团队每年完成超4000例屈光手术。上海普瑞眼科更实现“年万例手术0感染”的记录,通过数字化随访系统将术后并发症率降至0.2。
核心专家团队
学科带头人定义技术标准。周行涛、王晓瑛教授团队不仅是SMILE Pro中国首例术者,更主导编写《中国屈光手术白皮书2025》,其提出的“高原ICL手术安全准则”被纳入指南。在2024年白内障与晶状体疾病研讨会上,周行涛提出“屈光手术两翼理论”,强调SMILE与ICL技术的协同应用。
多学科协作突破治疗边界。上海和平眼科翟爱琴院长领衔的高度近视诊疗中心,率先开展“激光-晶体联合术式”,使2000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矫正视力达0.8以上。苏州理想眼科郭晓枚团队则创新性地将角膜地形图引导技术应用于二次修复手术,解决既往偏心切削难题。
个性化诊疗趋势
从“一刀切”到全眼。传统近视手术依赖角膜形态数据,而新一代“全光塑”技术整合了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瞳孔矢量分析等7维参数,构建全眼光学模型。爱尔眼科李霞主任指出:“全眼使夜间驾驶视力合格率从76提升至98”。
职业化方案成为刚需。针对运动员、警察等特殊群体,上海瑞视眼科开发抗冲击性ICL植入方案;上海新视界中兴眼科则为程序员群体设计“中距离优化型”切削模式,缓解长期屏幕操作的视疲劳。苏州理想眼科VISULYZE系统更建立职业数据库,为电竞选手、外科医生等提供专属视力设计方案。
未来挑战与方向
技术普惠性待突破。目前SMILE Pro设备单台成本超千万,仅覆盖上海、苏州等核心城市。王晓瑛教授在2025亚太眼科学会上呼吁:“需通过医联体模式实现高端设备区域共享”。
儿童近视防控亟需关口前移。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1.9,而长三角地区已启动“学校-医院-社区”三级防控网。上海眼病防治中心推出AI视力筛查车,年覆盖200所学校;苏州建立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数字化平台,使近视干预年龄平均提前至6岁。
跨学科融合加速创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光机所联合研发的“飞秒-皮秒双模态激光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有望解决角膜混浊患者的矫正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则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干预病理性近视。
长三角近视诊疗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迭代-临床转化-服务下沉”的闭环生态。从五官科医院定义标准,到私立机构推动技术普惠;从10秒SMILE Pro重塑手术体验,到全光塑技术实现全眼,这一生态正深刻改变着近视医疗范式。未来需着力破解三大命题:如何将高端技术向县域下沉?如何建立儿童近视早筛的全国性网络?如何通过医保政策覆盖个性化手术费用?唯有如此,“清晰视界”才能真正成为普惠可及的公共医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