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德清县人民医院眼科诊室,13岁的陈同学正在复诊。三个月前,他被确诊为病理性近视初期,眼轴增速远超同龄人。通过个性化角膜塑形术联合中西医结合疗法,他的近视进展速度显著放缓,眼底病变风险大大降低。这样的案例在德清并非个例——作为浙北地区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德清县人民医院眼病诊治中心已构建起覆盖“精准筛查-科学干预-终身管理”的近视防控体系,成为县域视觉健康管理的典范。
技术实力与诊疗体系
德清县人民医院眼病诊治中心配备了前沿的诊断与治疗设备群。日本东芝数字减影X线机(DSA)、日立核磁共振等设备为深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高精度影像支持。在手术领域,中心已成熟开展三类主流近视矫治技术:针对高度近视的眼玻璃体切割术、中低度数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及创新性的角膜表层SMART transPRK 4.0手术。后者通过全球20年角膜大数据库驱动的AI运算,实现“零接触、零盲区、零时差”的精准切削。
技术优势需依托人才落地。中心组建了多学科协作团队,涵盖屈光手术专家、小儿近视防控医师及中医眼科专家。以丁凯军副主任医师为代表的团队深入校园开展“认识眼睛保护眼睛”科普讲座,将防控端口前移。而针对病理性近视患者,团队采用跨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后巩膜加固术延缓眼轴增长,并配合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显著降低致盲风险。
近视防控的全面策略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体系建设的核心。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民医院与德清疾控中心的联合研究,对当地1853名中小学生展开屈光参数普查,揭示了城乡近视发生率的显著差异。基于此,德清创新建立“医教联动”机制:医院每年为全县中小学生建立动态视光档案,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实施分级干预——从低浓度阿托品应用到角膜塑形镜验配,形成精准防控链条。
成人高度近视管理则聚焦并发症防治。针对600度以上的病理性近视,中心提供终身健康管理:每年全景眼底成像监测视网膜变性区,通过微脉冲激光加固视网膜周边部;对已出现黄斑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使复位提升至95以上。值得关注的是,中心特别设立近视遗传咨询门诊,基于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性连锁隐性等遗传模式的分析,为有家族史人群提供优生指导。
跨学科协作与中医特色
面对复杂病例,多学科协作展现独特优势。当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时,眼科与神经内科联合实施视野-眼压-角膜生物力学三维评估,避免单一诊疗导致的误判。2022年,医院通过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强化了医疗质量管控,杜绝非卫生技术人员操作医疗设备等隐患,确保近视手术安全。
中医在近视防控中发挥独特作用。依托浙江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医院创新融合“针药结合”方案:应用杭派中医杨继荪内科流派的“益气聪明汤”改善睫状肌调节功能,联合耳穴压豆及眼部刮痧,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针对术后干眼症,采用何氏妇科流派的滋阴润目方剂,显著缓解人工泪液依赖。
社区健康网络建设
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通了近视防控“后一公里”。以德清县人民医院为枢纽,阜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网点配备标准化“慢病一体化门诊”,实现近视转诊绿色通道。2025年全县将完成20家智慧化村卫生室改造,家庭医生通过便携式验光仪、眼底相机采集数据,实时上传至县医院眼健康管理中心。
数字化平台赋能全程管理。医院开发的“视觉健康云管家”系统,整合个人屈光发育档案、基因风险数据和环境暴露因素(如户外活动时长),利用机器学习近视进展轨迹。当系统预警高风险人群时,自动触发检查提醒并预约专家评估。此模式使县域近视防控效率提升40,学生高度近视发生率较2018年下降27。
德清县近视防治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科技引领、全域联动、全周期管理”的整合式服务模式。从上海-德清联合研究的科学循证,到SMART transPRK 4.0手术的精准干预;从校园科普的早期预防到中医技术的特色加持,多维举措共同守护着居民的清晰“视界”。
未来仍有挑战待解:如何突破超高度近视(>1000度)的矫正瓶颈?怎样优化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方案?德清县正在规划三大方向——引进视网膜植入技术,探索基因编辑治疗致病突变,以及建设中西医结合视功能康复中心。随着2025年县中医院迁建工程投用,融合现代眼科技术与浙派中医精髓的“东方眼健康模式”,或将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