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至52.7、部分年龄段高达80的严峻形势下,近视防控已成为关系公共卫生安全的核心议题。面对传统光学矫正手段的局限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自主研发的“朴光近视弱视治疗仪”以创新性的红光干预技术开辟了新路径。这项将650纳米低强度红光转化为近视控制武器的科研成果,不仅承载着医院的学术公信力,更引发了医学界对光学干预技术前景的深度思考。
红光调控的颠覆性机制
朴光治疗仪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利用特定波长(650nm)低强度红光对眼球发育的精准调控。从光学原理看,这种红光可穿透眼球直达视网膜,通过双重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一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这种神经递质被证实能有效抑制眼轴异常增长;二是改善脉络膜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及供氧能力,促使暂时性脉络膜增厚,从而产生光学眼轴缩短的效果。
与传统防控手段相比,该技术直指近视病理本质。近视发展的核心是眼轴增长,而红光干预从分子层面影响眼球发育调控机制。北京同仁医院专家阐释:“红光照射通过补偿现代儿童普遍缺失的阳光暴露,重塑视觉发育环境,相当于每日6分钟照射替代3小时户外日照的光生物学效益”。这种机制创新不仅解释了临床观察到的眼轴回缩现象,也为突破遗传性近视防控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托。
循证医学的强力支撑
一项发表于眼科顶刊《Ophthalmology and Therapy》(影响因子4.927)的I级证据研究,奠定了该技术的学术地位。接英教授团队主导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24例6-12岁近视儿童,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规范干预,红光组眼轴平均缩短0.06mm,屈光度呈现正视化漂移;而对照组眼轴增长0.14mm,近视加深25度。更关键的是,干预组仅10.99患儿出现近视进展,风险比对照组降低83.3。
长期追踪数据进一步验证其持续有效性。在真实世界应用中,有患者使用5个月后观察到右眼轴回缩0.03mm、左眼0.02mm的生理性逆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防控效益具有显著的人群普适性——对框架眼镜矫正效果欠佳、角膜塑形镜不适应及快速进展性近视(年增长>150度)的儿童尤其显著。这为传统防控手段失效的群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安全性质疑与风险管控
尽管临床数据积极,红光治疗仍面临安全性质疑。2022年湖南曝出12岁女童使用某品牌哺光仪后出现“双眼黄斑光损伤”的案例,引发公众对光生物安全的担忧。对此,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明确指出:“宣称能使眼轴回退、消除近视的产品,需警惕其长期安全性证据不足的问题”。这些警示提示,新兴技术需经历更严格的安全性验证。
为应对风险,药监局实施医疗器械管理升级。2022年起激光近视治疗仪被重新分类为三类医疗器械,审批权限收归层面,要求企业提供更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朴光仪在此框架下通过三重保障设计:其一,严格限定红光为1类安全光源(能量密度≤0.4mW/mm²);其二,配备后像监测系统(异常超5分钟自动停用);其三,强制要求家长监护模式,避免儿童操作失误。这种“技术+监管”的双重防线,体现了严谨的风险控制思维。
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当前红光治疗技术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长期效应验证及个体化精准调控。虽然6个月RCT数据亮眼,但3年以上远期安全性数据仍显不足,尤其对发育期视网膜的累积效应尚未明确。现有方案采用固定参数(波长650nm、每次3分钟),未考虑儿童屈光状态、脉络膜厚度的个体差异,可能影响疗效的优化。
前沿技术融合正开启新的可能。同仁医院研究团队已启动“AI+红光”的二代技术研发:通过高分辨率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光剂量调节;结合OCT脉络膜厚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建立风险模型筛除圆锥角膜等禁忌症患者。这种智能化升级将显著提升治疗精准性,如同仁医院专家所述:“未来近视防控必将是多模态融合的个性化医疗,红光技术需要与基因筛查、用眼行为监测结合,构建闭环防控体系”。
北京同仁医院研发的朴光治疗仪代表了中国在近视主动干预领域的重大突破,其通过光生物学机制实现的眼轴调控效果,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支点。然而这项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在肯定其延缓81.25眼轴增长的临床价值时,也需清醒认识长期安全性证据不足的局限。要实现真正的临床转化,未来需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建立全国性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开展5年以上前瞻性队列研究;制定个体化治疗参数调整指南。只有当科学创新与审慎验证并行,才能让这项承载希望的技术真正守护亿万儿童的视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