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医疗服务的隐性成本
1. 医学级验光流程复杂
医院验光并非简单测度数,而是由眼科医生主导的系统检查,包含散瞳(鉴别假性近视)、眼轴长度测量、视功能评估等。例如,儿童配镜必须通过散瞳排除调节性近视,普通眼镜店无此资质和条件。这类深度检查耗时约30分钟以上,收费多在100–300元,且部分医院可能增加非必需项目(如角膜地形图、眼底照相),进一步推高费用。
2. 专业人力与技术溢价
医院验光依赖具备医学背景的视光师或眼科医生,其培养成本高(需临床经验与资质认证)。相比之下,普通眼镜店验光师可能仅经短期培训,专业度参差。例如,宝岛眼镜等连锁店虽提供专业验光,但医院在复杂眼病筛查(如弱视、斜视)上更具。
二、镜片与镜架的功能性溢价
1. 镜片:功能越多,价格越高
2. 镜架:材质与品牌主导价格
医院主推纯钛、记忆合金等轻便耐用材质,单价400–1200元,而眼镜城同类镜架仅80–400元。品牌款(如暴龙)因设计溢价可达2000元以上。
三、医疗环境与运营成本转嫁
1. 高端设备与场地开销
医院需配备全自动验光仪、眼压计、裂隙灯等设备,单台成本数万至数十万元,加之独立配镜中心的场地租金(远高于普通商铺),均分摊至产品定价。
2. 质量管控与售后保障
医院对镜片进货渠道、加工精度要求严格,提供免费调整、复查跟踪等服务。例如,儿童需每3–6个月复查近视进展,此类长期服务隐含在初次消费中。而眼镜城或网店缺乏后续支持,价格虽低但售后风险高。
四、品牌溢价与消费心理
1. “医疗背书”的信任溢价
家长普遍认为医院配镜更安全可靠,尤其对儿童视力矫正。这种心理使得医院即使价格高出30–50,仍吸引刚需消费者。
案例:郑女士为女儿选择2199元的医院配镜,坦言“不懂专业术语,但相信医院质量”。
2. 低频消费下的定价策略
眼镜更换周期约1–2年,低频特性使医院难以薄利多销,需通过单笔高毛利覆盖运营成本。博士眼镜财报显示,其毛利率超60,但净利率仅10,主因房租与人工占收入40以上。
五、消费者应对建议:平衡需求与预算
1. 验光去医院,配镜可多渠道
在医院完成专业验光(约50–200元),获取详细处方后,可对比线上(如京东、亿视丽)或眼镜城(如北京潘家园)的价格。同一副蔡司镜片,医院售2000元,眼镜城可能仅1200元。
2. 按需选择功能,避免过度消费
3. 把握促销节点与套餐优惠
开学季、节假日常有折扣,部分医院推出“镜架+镜片”套餐,比单买省20–30。社区老店因租金低,价格常比商圈门店低15–20。
总结
医院配镜的高价本质是医疗属性对消费场景的重构——从基础视力矫正升级为包含眼健康管理、专业验光、功能性产品及长期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对于复杂视力问题(如儿童配镜、高度散光),医院仍是优选;而常规换镜或预算有限时,可拆分服务环节,通过“医院验光+外部配镜”实现性价比化。眼镜行业需进一步规范收费透明度,但消费者主动了解成本构成,也能更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