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市济南路31号,一座拥有60余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正成为鲁北地区青少年近视防控与治疗的重要堡垒。眼科主任医师贾新国指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其中高度近视(>600度)引发的视网膜病变风险高达40,已成为致盲主因之一。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该院依托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平台,融合前沿技术与个性化诊疗方案,为近视防治提供了科学路径。
专业团队与技术优势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眼科拥有20余台设备,包括眼前节分析系统、眼科OCT、多波长眼底激光机及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这些设备可精准量化角膜形态、眼轴长度及视网膜健康状况,为近视分型(轻度/中度/高度)提供诊断基础。例如,256层螺旋CT与3.0T磁共振能早期识别高度近视并发性病变,如黄斑裂孔或视网膜脱离。
团队由硕士生导师贾新国领衔,涵盖白内障、屈光不正、眼底病领域专家。贾新国作为“黄河口医学人才”,主导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LASEK)与ICL晶体植入术,并创新性地将角膜塑形镜(OK镜)纳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近五年数据显示,该科术后半年视力稳定率达90以上,患者裸眼视力普遍提升至1.0-1.5。
个性化近视诊疗体系
区别于“一刀切”验光模式,该院强调双眼协同功能的评估。贾新国解释:“同为300度近视的两名儿童,因眼位、调节力差异,配镜处方可能相差50度。” 通过综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调节灵敏度等参数,团队为患者三类方案:
科学防控“三板斧”策略
贾新国提出近视防控核心举措:户外活动、减负用眼、发育档案。每日2小时户外暴露是防控关键,因户外光照度可达室内的数百倍,能有效抑制眼轴过度增长。研究证实,间歇性户外活动(如课间外出、步行上学)效果优于连续暴露。但此方法仅适用于未近视者,一旦形成真性近视,需升级为医学干预。
医院将防控端口前移至学龄前儿童,通过社区筛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追踪角膜曲率与眼轴变化。2022年数据显示,接受档案管理的儿童近视发病率降低21。院内开设用眼行为指导门诊,强调“40-10法则”(用眼40分钟远眺10分钟),并联合学校推广可调式课桌椅,纠正读写姿势。
近视手术的安全把控
针对家长对手术安全性的疑虑,贾新国指出:“激光手术已从手动操作发展为全电脑控制,精度达微米级。” 新华网2025年统计显示,1630万例手术中97患者达到预期视力,并发症率低于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通过三重保障提升安全性:
1. 严格禁忌症筛查:排除圆锥角膜、重度干眼及活动性眼病患者;
2. 术中实时监测:利用眼前节OCT动态校准切削深度;
3. 术后追踪机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角膜愈合及眼压状况。
案例证实,30岁张先生(术前600度近视)接受LASIK后半年视力达1.5;25岁李女士(400度近视)行LASEK后视力恢复至1.2,夜间眩光症状6个月内消失。
总结与展望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以“科学防控-精准评估-个性干预”为轴心,重塑了近视诊疗闭环。其核心价值在于:早筛(屈光档案)延缓近视发生,光学干预(OK镜/离焦镜)控制发展速度,成熟手术(飞秒/ICL)满足特殊需求。当前仍存在挑战——如何将防控措施下沉至农村地区?人工智能能否近视进展轨迹?
未来,团队计划联合高校研发近视风险基因筛查模型,并推广移动验光车深入基层。正如贾新国所言:“战胜近视需家庭、医院、社会三方结盟——家长摒弃‘护眼神器’幻想,学校保障户外课时,医者坚守技术红利与人文关怀。”唯有如此,方能守护每一扇“心灵之窗”。
> 知识延伸
> 近视防控的“20-20-20法则”与“户外2小时”同等重要——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注视20英尺(6米)外物体20秒。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数据显示,坚持该法则的青少年近视年增长率降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