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岩教授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自1995年起扎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一线,积累了近三十年的丰富诊疗经验。她不仅是屈光手术领域的开拓者,更是IC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技术的人物——其个人ICL手术量已突破两万例,手术技术和规模在全球居于前列。这一成就奠定了她在高度近视矫治领域的地位。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视觉健康委员会委员,罗岩教授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学术推广。她多次赴美国、欧洲及香港交流学习,曾获香港医管局颁发的临时行医执照,参与复杂视网膜及白内障手术。这种化视野使其始终处于技术前沿,也为国内屈光手术规范化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技术优势与核心突破
高度近视治疗的革新者
罗岩教授的核心技术突破集中于ICL晶体植入术。针对1800度以内超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她通过微创切口将晶体植入眼内,无需切削角膜,显著降低干眼症和角膜生物力学风险。其团队采用25度精细化阶梯矫正方案(传统技术为50度),使术后视力精准匹配率达97以上。2024年,她主导完成协和首例国产龙晶®PR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双眼裸眼视力达1.2,且实现“零夜间眩光”,打破了进口晶体在高端市场的垄断。
疑难并发症的应对专家
面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圆锥角膜等复杂病例,罗岩教授创新性地将ICL技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应用。例如,为角膜薄的中度近视合并干眼患者选择龙晶®PR晶体,避免激光手术加重干眼;针对浅前房患者优化晶体尺寸选择(0.3mm间隔分级),确保拱高安全值。这种个体化方案设计能力,使其成为业内处理屈光手术并发症的标杆人物。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推动
引领国产晶体临床转化
2024年,罗岩教授完成北京协和医院首例龙晶®PR植入术,标志着国产屈光晶体的重大突破。该晶体采用胶原蛋白聚合材料,厚度仅50微米,光学区直径比传统产品扩大20,显著改善夜间视觉质量。她在临床中验证了其两大优势:25度精细屈光度间隔提升术中匹配精度,以及10种型号分级适应亚洲人多样化的前房结构,为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落地提供关键临床证据。
5G技术与手术融合
罗岩教授深度参与协和眼科5G远程医疗项目。通过高带宽、低延时(0.01秒)网络,实现激光参数远程规划与实时调整,使异地复杂眼底病患者获得“面对面”级的手术精准度。这一技术不仅解决患者跨省复诊的负担,更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标准化手术指导范式。
服务优化与跨机构协作
协和眼科服务升级
在罗岩教授等专家推动下,协和眼科于2024年启动服务革新:开通检查自动预约系统,患者可通过App自助改约;分设“眼轴测量”独立检查队列,等候时间从1周缩短至1天;引入自助眼压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这些举措直面年门诊量20万人次的压力,提升患者体验的为暑期“摘镜潮”高峰提供流程保障。
多机构协作诊疗模式
为缓解协和号源紧张问题,罗岩教授定期赴天津普瑞眼科等机构坐诊。在2023年“晶彩人生”专家座谈会上,她与地方团队共同制定ICL手术标准化流程,推动术前检查、晶体选择、术后随访的质控同质化。这一模式使更多患者能以合理费用(协和部挂号费900元vs合作机构分级定价)享受诊疗,实现医疗资源下沉。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
罗岩教授组建了包括手术助手、随访医师在内的专职团队,并培养多位青年专家(如天津普瑞眼科骆滨江主任)。她参与编写《LASIK阶梯教程》,发表论文十余篇,将ICL手术规范、并发症处理经验系统输出。其主导的学术会议年均覆盖超千名眼科医师,推动ICL技术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普及。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ICL技术日益成熟,罗岩教授仍提出三大关键课题:其一,探索超高度近视(>1800度)的联合术式(如ICL+后巩膜加固);其二,开展国产晶体远期安全性多中心研究;其三,通过AI算法优化晶体参数模型,减少术中调整。她强调:“屈光手术的目标不仅是摘镜,更是终身视觉质量的维护。”
罗岩教授以三十载临床积淀,将协和眼科打造成高度近视矫治的“中国高地”。从ICL技术推广到国产龙晶®PR落地,从5G远程诊疗到服务流程重构,她始终站在屈光手术变革的前沿。未来,随着国产高端晶体研发加速与精准医疗体系完善,罗岩教授团队的创新实践,将持续为全球近视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的“中国方案”。正如她所言:“当一颗晶体能承载昼夜无忧的清晰视界,便是医者匠心的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