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的研究与发展由全球多家医疗机构及眼科专家共同推动,以下是在该领域具有重要贡献的医院和研究机构,结合技术研发、临床实践及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梳理:
一、全球的眼科研究医院与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国广州)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北京)
3.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国温州)
4. Assil Eye Institute(美国洛杉矶)
二、近视手术技术演进的关键里程碑
技术发展历程
当前主流技术对比
| 技术 | 特点 | 适用人群 | 代表机构 |
|-|--|--|--|
| 全飞秒SMILE | 无瓣、微创(2–4mm切口),干眼风险低,恢复较快 | 近视500–1000度,散光<500度 | 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134][1]] |
| 个性化LASIK | 瓣下激光切削,可处理高阶像差,视力恢复快 | 近视150–1200度 | Assil Eye Institute |
| SMART TransPRK | 零接触无切口,保留角膜厚度多,结构稳定性 | 近视200–800度(高度需评估) | 濰視眼科(技术升级至4.0版) |
三、前沿研究机构与未来方向
1.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2. 近视研究院(IMI)
四、如何选择研究型医院?
✅ 机构是否拥有重点实验室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如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重点实验室)[[1][134]]。
✅ 专家团队经验(如手术量、并发症处理能力)及设备先进性(如蔡司VisuMax、Amaris 750S)[[134][152]]。
✅ 参与多中心研究或技术研发(如Assil Eye Institute的FDA合作项目)。
总结
近视手术的研究由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温州眼视光医院等机构主导临床实践,Assil Eye Institute等推动技术革新。技术演进从RK、PRK到无瓣全飞秒,核心目标是提升安全性、个性化及微创性。未来研究将聚焦AI辅助手术、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神经通路重建等前沿领域[[29][3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