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天津眼科医院凭借其深厚的临床积淀与科技创新,已成为近视光学矫正领域的标杆。从角膜塑形镜的精准验配到离焦框架镜的革新设计,医院视光中心融合多学科前沿成果,构建了一套“检测-干预-追踪”的全周期近视管理体系。其核心技术不仅涵盖传统矫正手段的优化升级,更通过人工智能与生物力学模型的交叉应用,推动近视防控从“模糊矫正”迈向“个性化干预”的新纪元。
精准验配体系
天津眼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的“医学验光-功能评估-适配决策”三级验配流程。针对儿童的特殊性,医院严格执行差异化散瞳原则:8岁以下儿童采用长效阿托品散瞳(内斜视者需5天),8岁以上初诊者使用短效散瞳剂,确保睫状肌调节充分放松。这程显著提升了验光数据的可靠性,为后续矫正方案奠定科学基础。
在镜片选择上,医院创新性地引入“眼-镜系统模型”。通过整合角膜地形图、眼轴生物测量、泪膜质量等参数,构建个体化眼球光学模型,精准匹配镜片类型。例如,针对高度散光或圆锥角膜患者RGP硬镜;对8岁以上中低度近视儿童则推荐角膜塑形镜,实现矫正与控制双重目标。该模型将传统经验性配镜转化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使适配误差率下降37。
角膜塑形镜技术
作为国内早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的机构之一,天津眼科医院拥有角膜塑形镜协会(IAOA)认证专家团队,15年来累计完成数千例成功验配。其采用的myOK迈儿康MOVS系列采用高透氧Hexafocon B材料(DK值141),保障夜间佩戴安全性。镜片设计采用四弧分区:基弧区(BC)精准矫正近视,反转弧区(RC)创造离焦信号抑制眼轴增长,定位弧(AC)确保镜片居中,边弧区(PC)促进泪液交换。
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使佩戴者年均近视进展控制在25度以内,眼轴增长仅0.22mm,较普通框架眼镜减缓51。典型案例中,一名散光面积大的患者在Toric设计塑形镜干预下,9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呈现稳定“蝴蝶形”离焦环,近视零增长。这种效果源于对关键参数的精细化调控:如根据角膜8mm高度差(>30μm启用环曲设计)、HVID-1mm原则选择直径,以及结合平K值与e值AC弧。
离焦光学技术
针对不宜接触镜的患者,医院与南开大学联合研发非对称多点离焦镜片(AMDT)。该技术突破传统对称设计,依据人眼“倒三角形”扫视轨迹,创新性采用贝壳形中央光学区与周边离焦微透镜阵列。2025年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多中心RCT研究证实:佩戴AMDT的儿童一年内等效球镜进展仅0.14D(较普通单光镜减缓74),42.2使用者实现近视零进展,且视觉质量问卷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离焦镜。
在软性离焦接触镜领域,医院与瞳学科技合作推进国产化替代。其研发的日抛型离焦软镜采用高亲水硅胶材质,通过同心双焦设计形成周边离焦。研究显示每日佩戴超10小时可使近视进展延缓59,且护理便捷性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价值百万元的产品将捐赠经济困难家庭,推动技术普惠。
儿童个性化方案
医院独创“近视管理分型干预”体系,将儿童分为单纯近视、近视伴弱视/斜视三类。对于合并内斜的远视儿童,采用足矫远视镜片抑制斜视;外斜视近视儿童则需足矫近视度数。弱视儿童在6岁前给予全矫远视,而屈光参差者(双眼差>300度)实施超常量配镜,显著提升视功能融合能力。
针对复杂病例,医院整合视觉训练强化疗效。其三楼视觉训练室专为视疲劳、调节功能障碍者设计,通过聚散球、反转拍等工具改善双眼协调。研究证实,联合训练可使角膜塑形镜使用者的近视控制效率提升22,尤其适用于近视快速进展期(年增长>75度)的儿童。
创新研究方向
医院正牵头两项技术革命:基于机器学习的眼轴模型,通过分析角膜塑形镜参数与初始眼轴数据,提前预判1年后眼轴生长趋势(准确率达89),辅助视光师优化镜片设计;另一项是角膜生物力学评估系统,结合OCT与人工智能,筛查圆锥角膜风险,避免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
未来,医院计划构建“天津青少年近视智能云平台”,通过穿戴设备监测用眼行为,结合基因筛查标记高危人群,实现“-预警-干预”闭环。同时与中山眼科中心合作开发自适应离焦镜片,利用液晶技术动态调整离焦量,应对不同阅读场景。
天津眼科医院的近视矫正体系,融合了精密的光学设计、严谨的医学验配与前沿科技,实现了从“矫正视力”到“防控进展”的范式转变。其核心技术——角膜塑形镜的精准参数调控、AMDT镜片的视觉友好型离焦、以及基于生物力学的个性化干预——已成为延缓近视进展的三大支柱。近视防控仍面临挑战:如何提升离焦信号强度而不诱发视觉疲劳?如何通过基因与环境交互模型实现超早期干预?这些命题亟待产学研深度协作破解。值得期待的是,随着自适应光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未来的矫正镜或将进化为“会思考的视觉卫士”,在清晰视界与健康双眼的平衡中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