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协和医院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中心,无数双被镜片束缚的眼睛重获清晰视界。作为该中心的学术带头人,龙琴教授凭借近30年的临床深耕,已成为中国屈光手术领域的标杆。她不仅将前沿的近视矫正技术引入国内,更以“视觉质量优先”的个性化手术理念,推动了近视治疗从“看得见”向“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范式转变。
一、资历与技术优势
深厚的学术背景与视野构成龙琴教授临床实践的基石。她先后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眼科学博士学位,并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全美排名的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完成博士后训练。这种复合型学术经历使其能融合东西方技术精髓,尤其在近视手术个性化设计领域建立了独特优势。
在技术层面,龙琴团队提供覆盖主流术式的全方案矫正能力。包括:
尤其针对角膜薄、干眼高风险患者,其创新的表层切削技术能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而对超高度近视者,ICL手术的可逆性设计为未来预留了调整空间。
二、严谨安全的医疗体系
多维筛查体系是规避手术风险的核心。龙琴团队严格遵循“三阶梯筛查”:阶段排除禁忌症(如圆锥角膜、活动性炎症、重度干眼);第二阶段量化角膜形态与厚度(中央角膜<450μm者禁用激光类手术);第三阶段模拟术后剩余基质层厚度(需>280μm)。这种系统性评估使协和近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率长期低于0.1。
长期安全性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协和医院对术后10年患者的追踪显示:98.7患者维持预期矫正视力。在ICL领域,西班牙Alfonso团队2021年发表在《Eye and Vision》的7年随访研究证实:植入晶体后内皮细胞损失率仅2.6,未观察到威胁视力的白内障或青光眼。龙琴本人亦强调:“手术只是将眼镜‘移植’到角膜或眼内,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仍需终身监控”。
三、个性化手术设计哲学
拒绝“流水线式手术”是龙琴团队的标志性理念。针对飞行员、程序员、艺术家等特殊职业群体,方案设计需兼顾昼夜视觉质量差异。例如夜间执勤者需扩大光学区减少眩光;程序员群体则需保留轻度近视以延缓老视。一例典型案例显示:某摄影师接受个性化全飞秒(15000元)后,不仅裸眼视力达1.2,色彩对比敏感度反而提升12。
视觉舒适度的精细化调控同样关键。团队发现术后干眼发生率约38,为此开发了“泪膜稳定性模型”:通过术前泪液分泌试验、脂质层评估,对高风险人群采用保留角膜神经的SMILE术式,并配合免疫调节滴眼液方案,使中重度干眼发生率降至7以下。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体化路径,使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四、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青少年近视防控与手术衔接是龙琴关注的前沿领域。她在卫健委发布会指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早、进展快、程度深”趋势,小学生发病率超30,高中生达80。虽然手术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但团队正探索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的联合干预,为青少年构建“防控-矫正”一体化路径。
技术瓶颈的突破聚焦两大方向:一是研发自适应晶体材料,解决ICL术后5年内约13患者的低度屈光回退问题(现平均回退-0.62D);二是通过人工智能拱高系统优化ICL尺寸选择,避免约20患者出现术后拱高低限值(<200μm)的潜在风险。
龙琴教授团队的技术实践,映射了中国近视矫正从“视力矫正”到“视觉质量优化”的升级之路。正如她在协和医疗成果报告中强调的:“完美的近视手术需平衡三要素——安全性的底线思维、视觉质量的个体化阈值、长期稳定的可性。” 未来,随着基因筛查指导手术选择、智能材料应用等突破,近视治疗或将进入“精准调控”的新纪元。而对当下的患者而言,在充分评估禁忌症前提下,选择经验丰富的团队实施个性化手术,仍是安全摘镜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