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顺德,一所拥有六十余年历史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正将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眼科学深度融合,构筑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体系。面对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严峻形势,该院以“治未病”为核心,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入手,结合前沿技术,为这片经济活跃的土地上的居民提供了一条兼顾传统底蕴与科学创新的视力守护之路。
中医理论指导近视防控
中医视近视(古称“能近怯远症”)为全身阴阳失衡在眼部的局部表现。《目经大成》指出禀赋不足是先天近视的主因,而现活方式加剧了儿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状态。顺德中医院强调,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久视伤血”)与饮食不节(尤其嗜甜伤脾肾)、起居失常(熬夜耗肝血)共同导致气血无法上濡目窍,终引发眼轴异常增长。
基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的整体观,该院提出近视防控需心、肝、脾、肾四脏同调。心阳不足者需温通血脉,肝血亏虚者宜滋养明目,脾气虚弱者当健脾升清,肾精耗损者应填精益髓。这种全身调理的理念,突破了单纯矫正视力的局限,从根源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
特色疗法的临床实践
针刺与穴位刺激是核心手段。眼周取睛明、攒竹、承泣等穴直接疏通气血;远端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调节肝脾肾功能。临床采用毫针、揿针或梅花针等多种形式,尤其注重对儿童操作的轻柔安全。研究表明,针刺可有效放松睫状肌痉挛,抑制巩膜重塑,延缓真性近视进展。
耳穴压豆因无痛便捷,深受青少年欢迎。该院选取肝、肾、眼、目1、目2等耳部反射点,贴敷王不留行籽持续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眼周微循环,缓解视疲劳。耳穴疗法需严格消毒以避免感染,并配合每日患者自行按压以增强疗效。
中药内服与饮食指导个性化方案是该院另一优势。针对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精不足者选杞菊地黄丸化裁,并强调“食饮有节”——限制甜食摄入,增加种子类食物(如枸杞、黑芝麻)及适量动物肝脏,从营养层面支持视力健康。
融合现代医学的综合防控体系
顺德中医院明确区分真性与假性近视,杜绝“治愈近视”的误导宣传。假性近视通过中医干预可部分逆转;而真性近视需以延缓进展为目标,这与六部门联合规范的防控原则一致。
医院结合现代屈光检查技术(如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建立视力档案,动态监测干预效果。同时推广“目浴阳光”理念,联合学校落实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从环境行为学角度补足中医外治的盲区。
在重度近视防控方面,张颖、覃莉莉等医生团队对并发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采用中西医协同治疗。例如针灸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发展,或在青光眼术后通过中药改善微循环,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灵活策略。
社区科普与规范医疗行为
针对家长对“近视治愈”的盲目期待,医院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明确中医防控的目标是“控制而非治愈”。通过案例解析虚假宣传(如网购“降度镜”、明目茶)的危害,引导公众科学认知。
院内严格规范诊疗语言,禁用“康复”“度数下降”等表述,代之以“调节功能改善”“裸眼视力提升”等客观指标。医生团队在接诊时强调近视防控的长期性,避免患者因急功近利落入商业陷阱。
未来方向:标准化与跨学科研究
当前中医防控仍面临挑战:特色疗法操作缺乏统一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善。顺德中医院计划牵头制定《青少年近视中医外治操作规范》,推动耳穴、针刺等技术的标准化应用。
科研层面,该院正探索跨学科合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的实践表明,中医防控近视绝非简单疗法的堆砌,而是以整体观为哲学根基、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系统工程。从调节禀赋体质到矫正行为环境,从针刺揿针的微观刺激到社区网络的全域覆盖,顺德模式为破解青少年近视困境提供了一种兼具文化传承与科学理性的路径。未来,唯有通过标准化建设打破技术推广瓶颈,依托现代科技深化机制研究,才能让古老智慧在“光明守护”中持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