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市金湾区,随着近视人群逐年增长,眼科医疗服务已成为区域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依托公立医院的规范化诊疗与私立机构的创新服务,金湾区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近视防治网络。从全飞秒激光手术到ICL晶体植入,从基层筛查到疑难症攻关,区域内的眼科资源正朝着技术精深化、服务人性化、科研临床一体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一、医疗资源分布与机构特色
金湾区的近视治疗资源以公立与私立互补为特色。公立体系中,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金湾中心医院)眼科是核心力量,拥有珠海市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医学特色专科”双荣誉。该科室配备OCT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Retcam3新生儿眼底筛查系统等先进设备,擅长复杂性近视矫正,并承担区域科研教学任务。
私立机构则以珠海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为代表,依托化专家团队(如香港“金刀奖”得主林顺潮)和港式服务标准,重点聚焦高度近视矫正(1800度以内达98)。其优势在于预约、双语服务及术后跟踪体系,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互补。金湾区基层医疗集团正推进“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通过社康中心开展初级视力筛查,助力“15分钟社康圈”眼健康网底建设。
二、技术设备与手术选择
全飞秒激光手术因其安全性成为主流选择。金湾区主要医院已普及德国蔡司VisuMax 3.0设备,切口控制在2-4毫米,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升30,术后干眼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该技术尤其适合军人、运动员等高风险职业群体,金湾中心医院年手术量超千例,医护自选率占30以上。
针对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患者,ICL晶体植入术是重要补充。希玛眼科采用EVO V5晶体系统,计算精度达0.01毫米级,同时提供终身复查服务。而青少年防控则依赖角膜塑形镜(OK镜),金湾区医院联合学校开展“5P全民护眼运动”,结合AI视力监测建立近视发展预警档案。
三、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
科研转化是金湾区提升诊疗水平的核心路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成果为区域提供重要支撑:其主导研发的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可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16种致盲眼病,已在金湾社康试点。该中心提出的“笑的训练疗法”被证实对干眼症的疗效与一线药物相当,为术后护理提供新方案。
本地医院亦积极融入科研网络。金湾中心医院参与“遗传性眼病发病机制”联合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移行视网膜的致病新机制;同时引进眼科AI大模型 “ChatZOC” ,在喀什地区成功实现“无设备筛查”,未来计划覆盖金湾基层社区。
四、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
名医传承是技术延续的关键。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首创“拜师制”,眼科主任祁勇军拜师全国名老中医金明教授,将神经眼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引入金湾。公立医院则通过 “高层次医学团队引进项目” 吸引人才,如金湾中心医院3年内引进硕士以上技术骨干占比达50。
基层培养同步强化。金湾区依托“深珠医疗协作机制”,选派医师赴深圳眼科医院学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治疗技术;并与中山眼科中心联合设立“医师科学家培养站”,推动临床与科研双轨人才成长。
五、未来发展与跨区域合作
资源下沉是下一阶段重点。金湾区计划新增30家社康机构(总数达1000家),推动眼科筛查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0。同时探索 “深珠眼科联合体” 模式,共享深圳市眼科医院的蔡司全飞秒3.0设备资源及疑难病例会诊平台。
技术前沿化亦在布局。希玛眼科正引进PRESBYOND老视矫正技术,通过调控球差拓展焦深,为中年近视合并老花群体提供解决方案;公立医院则加速“细胞治疗临床应用”试点申报,探索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近视。
金湾区的近视防治体系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全域能力提升”。依托公立医院的规范化基石与私立机构的灵活创新,辅以科研转化与人才培育双轮驱动,区域眼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方面:一是深化基层筛查AI技术覆盖,降低儿童近视漏诊率;二是扩大医保对高端术式(如三焦点晶体)的报销范围;三是推动“大湾区眼科临床数据库”建设,实现精准诊疗。唯有如此,方能将“光明金湾”从愿景推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