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眼科团队如同一座桥梁,将千年中医智慧与前沿视觉健康理念紧密联结。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加剧的严峻现状(5岁以上人口近视患者约4.5亿),该院的专家们以中医整体观为根基,融合现代技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体系。从调和脏腑气血的辨证论治,到创新性的针灸、耳穴疗法,再到中西医协同的精准干预,他们不仅致力于延缓近视进展,更着眼于重塑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生态。
专家团队阵容
该院近视诊疗的核心力量由多位跨领域专家组成。李凤荣副主任医师作为中西医融合的践行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擅长从肝脾肾三脏调治高度近视及黄斑变性等并发症。其研究证实,过食甜食可伤及脾肾、耗损精气,进而导致“神光衰微”,这为青少年饮食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撑。杨迎新主任则兼具西医手术优势与中医整体思维,师从眼科学院院士王宁利教授,精通青光眼及白内障手术,同时创新性开展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儿童近视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团队研发的“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获省部级奖项,显著降低了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马朝廷副主任医师专攻针灸视觉康复领域,针对睫状肌痉挛和视神经萎缩开发特色疗法。他强调“内外同治”,通过针刺睛明、承泣等穴促进眼部气血运行,结合全身取穴如足三里、三阴交调节脏腑功能。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的赵玲主任(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与杨迎新博士(中西医结合眼底病方向),共同形成覆盖近视预防、矫正、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诊疗网络。
多维治疗体系
中医外治技术是该院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儿童畏针心理,团队优选无创疗法:其一,“耳穴压豆”选取眼、目1、肝、脾等反射点,以王不留行籽持续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松弛睫状肌;其二,“雷火灸”改良传统艾灸,搭配吸烟设备减少污染,温通眼周经络,临床证实可提升裸眼视力0.2-0.5。而针对调节性近视,“拨筋疗法”运用圆拨、挑拨手法松解眶周筋结,配合离子导入(桂枝、丹参等方剂)改善微循环,显著缓解视疲劳。
内治法则紧扣病机分型。团队将青少年近视分为四证:心阳不足者予定志丸益气温阳;肝肾两虚者投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脾气亏虚者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气滞血瘀者用桃红四物汤化瘀通络。值得注意的是,李凤荣在《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强调,需规避“唯屈光度论”,应结合舌脉、体质综合施治,如过食甜食者需佐以化湿健脾药。
科学理论基础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可追溯至《目经大成》《证治准绳》,称其为“能近怯远症”,病机关键在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现代研究为此提供了佐证:一方面,针灸可抑制巩膜基质重塑,通过刺激风池、光明等穴调节多巴胺分泌,减缓眼轴增长;耳穴压豆能激活副交感神经,提升睫状肌调节灵敏度,其疗效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优于单一光学矫正。
团队还创新性提出“体用失衡”理论:“眼球为体,视功能为用”。现代儿童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用阳”过耗而“体阴”失养。据此设计的“三阶段干预法”——未病阶段推广八段锦运目功,已病阶段采用耳穴+中药,病进阶段结合角膜塑形镜——在2023年北京市重点项目中使90参与患儿年近视进展≤50度。
行业规范贡献
作为全国近视防控的中西医结合标杆,该院专家深度参与指南制定。李凤荣担任《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编委,将“辨病-辨质-辨证”模式及耳穴技术操作规范纳入标准。杨迎新则推动“金针拨障术”纳入非遗项目,其团队开发的“青少年近视中医防控路径”被北京市卫健委推广至社区筛查体系。
面对我国合格视光师缺口达30万人的现状,团队联合北京医师协会眼视光专委会,建立“西学中”培训基地,培养兼具验光技能与中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年为基层医院培训医师600余名,推动针灸、耳穴技术在河北、内蒙古等地普及。
总结与展望
北京中医医院眼科团队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核心理念,构建起集专家经验、特色技术、标准指南于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临床疗效(如针灸改善调节灵敏度、中药延缓高度近视并发症),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病证结合、内外联动”的中国式解决方案。未来挑战仍存:如何量化“肝血不足”“心阳虚弱”等证型的生物学标志物?如何优化雷火灸参数实现个性化施治?建议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结合AI舌面脉诊仪深化辨证客观化;同时加强跨学科协作,例如将眼动追踪技术融入拨筋手法评估,让千年古术焕发现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眼健康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