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屏幕主导现活的时代,上饶市近视人群持续增长,对视觉质量的追求也从“看得见”转向“看得清、看得舒适”。面对这一需求,上饶市人民医院眼科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平台,整合先进技术、专业团队与规范流程,为近视患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矫正方案,成为区域近视治疗领域的技术标杆与信任之选。
技术设备:精准矫正的基石
上饶市人民医院眼科配备与同步的诊疗设备体系,为近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奠定基础。其手术平台涵盖主流屈光矫正技术:全飞秒激光系统(SMILE)通过2-4mm微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避免传统角膜瓣风险,适合运动员等高活动需求人群,单眼定价约19880元起;半飞秒手术(FS-LASIK)结合飞秒制瓣与准分子切削,可角膜形态,矫正散光效果显著,价格约12500元起;而ICL/TICL晶体植入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不损伤角膜,成为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薄患者的,费用为31888-37580元。
设备先进性延伸至术前评估环节。医院引入角膜地形图仪、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实现对角膜厚度、曲率、眼底健康的毫米级测量。例如,OCT可识别早期圆锥角膜倾向,避免不适用激光手术的患者接受错误方案;而像差分析仪则支持设计个性化切削方案,减少术后眩光风险。
医疗团队:经验与创新的融合
医院眼科汇聚多位专家,形成多领域协作的复合型团队。学科带头人荀红医生拥有32年临床经验,擅长结合屈光矫正与眼表疾病治疗,尤其注重干眼症患者的术后视功能维护;刘娟医生专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近视的联合治疗,确保血糖波动者的手术安全性;陈璐医生则精于青少年近视防控与矫正衔接,为低龄患者制定渐进式干预路径。
团队持续推动技术迭代与服务优化。一方面,通过跨院合作引入前沿术式——如2025年开展的“个性化Smart全激光手术”,利用角膜地形图引导激光路径,提升切削效率;建立术后随访数据库,分析患者长期视力稳定性,为术式选择提供循证依据。近三年数据显示,该院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5年视力维持率高达92,体现了技术规范性。
安全质控:全程化风险管理
术前风险管控是手术成功的核心。医院建立四级筛查流程:基础视力检查排除活动性炎症;角膜生物力学检测(如Corvis ST)评估组织韧性;暗瞳直径测量夜间视力;终由两名高年资医师交叉确认适应症。例如,角膜厚度低于480μm者会被建议选择ICL术,而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患者需先完成激光封闭治疗,再评估手术时机。
术后防护体系覆盖并发症预防与视觉恢复。所有激光手术患者需使用防蓝光眼镜及人工泪液,降低干眼与炎症反应;ICL植入者定期监测眼压与拱高。医院还开发“近视术后管理平台”,通过手机APP提醒复查时间,并支持在线咨询。2024年数据显示,该措施使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率提升至85,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创新方向:整合区域医疗资源
未来,医院计划从三方面强化服务能力。技术层面,引进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ICL设计,提升散光矫正精度;服务模式上,联动社区医院建立“分级筛查-转诊手术-属地康复”网络,解决县域患者复诊难题;科研方向,启动“高度近视并发性研究”项目,探索后巩膜加固术与ICL的联合应用价值。
医院注重医疗可及性优化。针对学生群体推出分期支付计划,降低经济门槛;开展VR术前体验服务,缓解患者焦虑;并与本地学校合作建立青少年近视档案,对进展性近视早期干预,减少成人高度近视比例。
上饶市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手术服务体系,以精准评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安全质控为保障,为不同需求患者提供化解决方案。其多学科协作模式与全程化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手术风险,更推动区域近视治疗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未来,随着跨区域医疗协作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应用,医院有望进一步缩短技术迭代周期,构建“预防-矫正-康复”一体化近视防控生态,让更多患者获得持久清晰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