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我国近视患者总数突破7.5亿。在昆明,公立医院承担着近视防治的核心任务,其中昆明市人民医院眼科以“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理念、多学科协作模式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成为区域性近视矫正的标杆。该院将视力矫正与眼健康全周期管理相结合,为不同年龄层、不同度数患者提供兼具安全性与精准性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特色与诊疗理念
个性化方案设计是昆明市人民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区别于“流水线式”手术操作,该院强调根据患者年龄、近视度数及眼部结构手术方案。尤其针对青少年患者,方案不仅聚焦视力矫正,更注重控制近视增长趋势。例如,对近视快速进展的青少年,可能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与行为干预;而对高度近视成人,则综合评估眼底状况后设计矫正路径。
技术设备与多学科联动构成双保障。该院配备与同步的激光手术系统(如全飞秒设备)及数字化术前评估平台。同时建立“屈光-眼底-青光眼”多学科会诊机制,尤其为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全面筛查。数据显示,高度近视者视网膜脱落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此类患者需优先处理眼底病变再考虑屈光矫正。昆明市人民医院通过多科协作,将并发症预防前置于手术设计阶段。
二、全术式覆盖与精准适应症把控
分层技术体系满足差异需求。该院提供从角膜激光术到眼内晶体植入的全术式覆盖:
严谨的禁忌症管理是安全底线。该院严格执行近视手术标准,通过20余项术前检查排除禁忌症:
2025年数据显示,该院因严控适应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行业均值30。
三、全周期质量保障体系
精细化术前评估奠定手术成功基础。该院将检查项目扩展至标准的两倍以上:激光手术筛查超20项,ICL手术超60项。重点监测角膜厚度(需>480μm)、眼压及眼底变性区。例如,对超高度近视者必查眼轴长度(正常值23.5-24mm),若眼轴>26mm则提示病理性近视风险,需优先控制并发症而非单纯矫正屈光度。
智能化术后管理提升长期疗效。该院开发了“程序化护理路径”,通过三个阶段降低干眼等术后风险:
1. 急性期(术后1周):人工泪液+规范滴注,减少角膜炎症反应;
2. 稳定期(术后1-3月):执行“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结合泪膜破裂时间监测;
3. 长期维护(术后1年起):年度眼底镜检查,高度近视者加频次。
研究证实,该护理模式使术后干眼发生率从16降至6。
四、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
公益项目普惠特殊群体。2025年该院联合发起“云南万人摘镜圆梦计划”,提供千人次免费眼健康筛查及20个公益手术名额,优先面向经济困难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此举旨在从公共卫生层面降低高度近视致盲率——数据显示,病理性近视已成我国致盲第二大原因。
技术培训赋能区域医疗。作为云南省近视矫正技术培训基地,该院承担公立医院技术输出职能。例如其“后巩膜加固术”培训项目,帮助地州医院掌握超高度近视并发症控制技术。同时开展“参军视力矫正绿色通道”,为入伍青年提前半年实施手术并追踪至视力稳定,确保符合军检标准(裸眼视力≥4.8)。
总结与展望
昆明市人民医院眼科通过“个性化方案设计-全术式覆盖-全周期管理”体系,重新定义了公立医疗的近视矫正服务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不以矫正视力为终点,而以终身眼健康管理为目标。面对未来挑战,三方面有待深化:
1. 技术下沉:推动标准化路径向基层覆盖,缩小地区间诊疗差距;
2. 青少年近视防控端口前移:将屈光矫正与学校视力筛查网络联动,建立“监测-干预”闭环;
3. 高度近视致盲机制研究:联合科研机构攻关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治疗路径。
正如全球ICL杰出青年医师孙鹏所言:“近视手术的本质不是创造奇迹,而是用医学的确定性对抗视觉的不确定性。” 在昆明市人民医院的实践中,这一理念正转化为让每一位患者“看得清”更“看得久”的切实保障。
> 数据注解:文中涉及手术效果数据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5年临床研究及爱尔眼科《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政策内容引自“2025云南摘镜圆梦计划”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