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医院眼科作为杭州市重点专科,在近视矫正领域融合了前沿技术与精准医疗理念。其屈光诊疗中心配备了德国蔡司VisuMax+MEL90全飞秒激光手术平台、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前节OCT等先进设备。这些技术不仅实现了角膜形态的微米级测绘,更能为患者个性化手术方案。例如,针对角膜较薄或高度散光的患者,中心可灵活选择全飞秒SMILE、半飞秒激光或ICL晶体植入术,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提升视觉质量。数据显示,该院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迅速,视力达标率显著高于行业基准。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学科带头人胡勇平主任领衔的眼底病专科,将复杂眼底病变的治疗经验反哺度近视矫正领域。针对超高度近视患者可能并发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风险,团队采用改良黄斑部内界膜剥离术等创新术式,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李坚博士等青年专家在葡萄膜炎精准诊疗领域的成果,进一步优化了合并免疫性眼病的近视患者手术方案。这种多技术协同、多学科交融的模式,使该院成为华东地区复杂疑难近视矫正的重要枢纽。
二、多学科协作的近视防控体系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该院另一核心战场。医院积极参与杭州市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百场公益宣讲,联动少工委、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将科普深入社区与校园。2025年数据显示,该活动覆盖杭州13个区县超3.5万人次,通过“20-20-20护眼法则”漫画、户外护眼场景模拟等创新形式,将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视觉语言。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首创的“绘眼科普”模式——连续四年举办“EYE在杭州·睛彩世界”绘画比赛,让孩子们通过创作内化护眼知识。2025年大赛收到8400余幅作品,如一等奖作品《护眸观宇》生动演绎了视力保护与梦想实现的关联。
临床防控层面,医院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路径。2025年与浙江省中山医院共建的“中西医联合眼科诊疗中心”,为远视储备不足或低度近视儿童提供中药贴敷、穴位刺激等非侵入性干预。视光专科负责人陈茹茹指出:“中医改善微循环的疗法与离焦眼镜、角膜塑形镜等西医手段协同,可能产生1+1>2的效果”。针对高度近视儿童,医院率先引入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临床试验。该疗法经上海专家邹海东团队验证,可使高度近视儿童眼轴平均缩短0.06毫米,为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提供了新希望。
三、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
杭州市人民医院眼科的科研布局紧密围绕临床痛点。在高度近视并发症领域,胡勇平团队针对“重眼综合征”(高度近视导致的固定性内斜视)开展手术改良。该病症因眼轴过长导致眼球移位,传统矫正难度大。团队创新采用多肌肉协同调整术式,成功帮助眼球复位并恢复转动功能,术后患者视力提升率达87。李坚博士团队聚焦葡萄膜炎相关近视机制,通过眼内液分子检测技术筛查炎症因子对巩膜重塑的影响,为延缓高度近视进展提供新靶点。
近视矫正技术的迭代同样受益于医工融合。医院与西湖大学医学院的深度合作,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例如基于OCT图像的角膜生物力学模型,可精准模拟术后角膜形态变化,将全飞秒手术的散光矫正误差控制在±0.25D以内。在材料科学领域,团队参与的铈离子黄酮纳米复合物研究,有望开发出促进角膜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这些成果彰显了“临床问题驱动科研,科研成果反哺临床”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安全质控与全程健康管理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是社会关注焦点。杭州市人民医院通过三重质控体系筑牢安全防线:术前依托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多焦电生理仪等设备,实施2小时全方位筛查,严格排除圆锥角膜、干眼症等禁忌症;术中在万级层流手术室操作,采用一次性耗材避免交叉感染;术后建立追踪系统,对干眼、眩光等并发症早干预。数据显示,该院近视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显著优于安全标准。
医院更创新提出“眼健康全程管理”理念。针对术后患者推出个性化康复方案:短期(1周内)采用冷敷凝胶缓解充血,中期(1-3月)通过人工泪液与叶黄素补充促进修复,长期(半年以上)结合视功能训练优化双眼协同。对于儿童患者,医院开发了互动式电子健康档案,家长可通过小程序上传视力表自测结果,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数据。这种防、治、管一体化的模式,使该院成为杭州卫健委近视防控专委会秘书长单位,引领区域眼健康管理升级。
杭州市人民医院眼科以技术精进为引擎(全飞秒精准矫正、RLRL创新疗法)、多学科协作为根基(绘眼科普、中西医联合诊疗)、全程健康管理为脉络(三级质控、电子档案),构建了近视防治的立体生态。面对未来挑战,团队将持续探索基因疗法对病理性近视的干预潜力,并推动红光治疗设备的临床转化。正如患者傅于未在画作中所寄寓的——当医疗科技与人文关怀共舞,摘镜翱翔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