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青岛不仅以碧海蓝天闻名,其眼科医疗资源亦享有盛誉。在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青岛多家具备深厚中西医结合底蕴的医院,正积极探索并推广推拿这一传统疗法作为近视综合干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里将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视光诊疗技术紧密融合,为寻求安全、非侵入性解决方案的近视人群,尤其是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提供了极具青岛特色的专业选择。
推拿疗法的科学机理
中医理论认为,近视(古称“能近怯远症”)的发生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眼部经络阻滞密切相关。推拿疗法旨在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眼周及远端相关穴位(如睛明、攒竹、四白、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疏通经络气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因长期视近导致的痉挛和疲劳,从而有望延缓近视进展,改善视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研究表明,恰当的眼周穴位按摩能有效调节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产物清除。《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曾刊文指出,特定推拿手法可增强眼肌张力与调节能力,对假性近视及低度真性近视的延缓具有一定效果。青岛的医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常结合生物力学和神经反射原理优化手法,提升干预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青岛医院的特色实践
青岛的中医及综合医院眼科在推拿防治近视领域积累了独特经验。依托山东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海洋医药研究优势,部分机构积极挖掘地方特色诊疗方案。青岛眼科医院等机构将推拿纳入近视综合防控方案,强调“一人一方”,根据患者年龄、近视类型(假性/真性)、度数、体质辨识结果以及眼生物测量参数(如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个性化推拿穴位组合、手法力度与频次。
诊疗过程严谨规范。通常始于全面的西医视光学检查(视力、验光、眼轴、眼压、视功能等)和中医体质辨识。医师据此制定方案,由专业推拿师操作,同时指导患者或其家长掌握简易穴位按摩方法进行家庭巩固。这种“医院专业干预+家庭辅助保健”的模式确保了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部分医院还创新性地将推拿与现代物理疗法(如特定波长光疗)或揿针(皮内针)相结合,形成多靶点干预策略。
规范化诊疗流程保障
青岛开展近视推拿的正规医院均建立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这首先体现在人员的专业性上,操作者需具备执业医师或经过系统培训认证的推拿师资质,精通眼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适用于眼部的手法(如点按、揉、抹、指推等),确保安全有效,避免不当操作造成损伤。
流程管理严谨有序。从初诊建档评估,到方案制定、规范操作、定期随访复查(通常建议1-3个月复查视力及眼轴等关键指标),再到根据疗效动态调整方案,形成闭环管理。针对儿童群体,操作更强调温和舒适,并注重沟通引导,缓解紧张情绪。青岛部分三甲医院将该流程纳入信息化管理,确保治疗的可追溯性与标准化。
科研证据与疗效认知
支持推拿用于近视辅助管理的临床证据正在积累。青岛眼科医院等机构开展的临床观察表明,在规范的推拿干预下,结合行为干预(如增加户外活动、改善用眼习惯),部分假性近视患者视力有望恢复正常或改善,低度真性近视患者的度数增长幅度可能较单纯佩戴眼镜有所减缓。2022年一项发表于《眼科杂志》的回顾性研究(含青岛病例)指出,综合疗法(含推拿)在缓解视疲劳、延缓低龄儿童近视进展方面显示出优势。
科学界共识清晰:推拿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光学矫正(如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其核心价值在于缓解睫状肌痉挛、改善视疲劳状态,可能为近视发展按下“减速键”,尤其在近视发生早期或调节紧张明显的阶段效果更受关注。近视研究所(IMI)发布的报告虽未将推拿列为核心推荐疗法,但认可其作为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的补充手段在综合管理中的潜在作用。
以推拿作为近视防控的特色手段,青岛多家医院展现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视光医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推拿在改善眼周循环、缓解调节痉挛、辅助延缓近视进展方面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青岛的实践强调在规范西医诊断基础上进行个体化中医干预,并建立了严谨的操作流程。
核心观点重申:推拿是近视综合管理体系中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缓解症状、早期干预层面。但它并非“神奇疗法”,无法逆转真性近视的器质性改变(如眼轴增长)。家长需在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将其视为良好用眼习惯培养、充足户外活动、必要光学矫正之外的协同手段。
未来研究应着力于设计更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深入量化推拿干预对儿童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及长期影响;探索推拿联合其他疗法(如低浓度阿托品、特殊光学设计眼镜)的协同方案;利用影像学(如OCTA)等技术深入阐明推拿改善眼微循环的具体机制。青岛作为重要的眼科研究和临床中心,有能力在此领域贡献更多循证依据,推动传统疗法在现代近视防控中科学、规范、精准地应用,守护更多青少年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