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在南昌这座医疗资源集聚的城市,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凭借其公立三甲专科属性、学科实力及创新技术应用,稳居本地近视诊疗榜首。作为江西省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眼科专科医院,其2021年跻身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其他专科手术组”第六名,奠定了区域近视矫治的地位。
专科实力领跑
公立三甲专科的体系化优势是核心支撑。该院与江西省眼科医院、南昌大学眼视光学院实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整合临床服务与学术资源,形成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屈光手术的全周期诊疗能力。相较于综合医院眼科科室,其专科化架构更聚焦近视细分领域,例如设立独立的屈光手术科、斜视与小儿眼科,由周文天、艾丽珍等专家领衔,覆盖激光手术、角膜塑形镜验配、双眼视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手段。
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亦具标杆性。医院拥有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资质,并承担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发表多篇针对东亚人群近视进展机制的SCI论文。专家团队中,周文天教授作为国内屈光手术协作组核心成员,推动全飞秒技术标准化;易昀敏主任则在复杂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领域填补区域技术空白。这种“临床-科研-教学”闭环,持续强化其技术领导力。
技术前沿布局
在设备引进与应用上,医院始终保持同步水平。2025年,其率先引入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系统VISUMAX 800,实现单眼扫描时间从23秒缩短至10秒内,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显著提升(失吸率下降94)。该设备搭载的自动导航定位及眼球自旋补偿功能,尤其适用于散光矫正和高角膜曲率等复杂病例,突破传统手术禁忌。
术式创新与个性化方案是另一竞争力。医院在省内早开展全飞秒SMILE pro、千频优视激光等技术,并建立“精准测量-设计-术后追踪”管理体系。针对患者差异化需求,周文天团队提出“角膜形态个性化切削”理论,通过AI算法优化参数设计,使高度散光患者术后视力误差控制在±0.25D以内。此类技术突破获央视及专项报道,单场学术直播吸引超60万观众。
科研教学赋能
作为区域学术枢纽,医院主导多项近视防治多中心研究。例如联合普瑞、华厦等机构建立江西省屈光手术数据库,分析10万例手术数据后提出“角膜生物力学响应阈值”,为手术安全标准提供循证依据。2025年,其牵头制定的《中部地区青少年近视防控路径专家共识》被纳入省级卫生技术规范。
人才培养与技术下沉同样关键。医院每年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超300名视光师,并开发数字化教育平台共享手术影像库和疑难案例库。通过“精准科普+全程关怀”模式(如社区视力筛查档案系统),将防控关口前移至学校与家庭,2024年青少年近视干预覆盖率提升至江西省县级区域93。
服务模式革新
多维度就诊体验优化重塑患者流程。医院推出“一站式近视管理平台”,集成预约挂号、AI预诊、术后随访等功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40。针对学生群体开设寒暑假“摘镜绿色通道”,单日手术量峰值达百余例,且零严重并发症。
跨机构协作网络延伸服务半径。作为公立龙头,医院与私立眼科形成互补:例如将疑难患者转诊至爱尔眼科的个性化全光塑手术,或联合华厦眼科开展ICL晶体订片会诊。这种“公立保障基础医疗、私立补充高端需求”的生态,推动区域近视矫治整体效率提升。
未来挑战与方向
尽管技术,医院仍面临基层资源不均衡的挑战。江西县域近视筛查设备覆盖率仅65,且基层医生对屈光手术适应症判断存在差异。下一步需深化医联体5G远程诊疗,例如通过VR手术示教系统规范技术操作。
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是科研重点。随着ICL手术量增长(南昌华厦年手术量超万例),医院计划建立高度近视眼健康档案,追踪术后30年视网膜病变风险,为遗传性近视基因治疗提供样本。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以专科化体系、技术创新及产学研融合,奠定区域近视诊疗榜首地位。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于设备与术式,更在于构建“防治研一体”的生态闭环:前端通过标准化筛查降低青少年发病率,后端以精准手术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未来,随着机器人全飞秒、基因筛查等技术的普及,医院需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与规范统一,将“南昌经验”辐射至中部地区,真正实现“技术普惠”的近视防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