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琴教授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中心负责人,深耕近视手术领域近20年,其技术范畴覆盖当前主流术式。她精通全飞秒(SMILE)、半飞秒(FS-LASIK)、Smart全激光(T-PRK)等个性化激光手术方案,尤其擅长针对患者角膜条件、职业需求和生活习惯进行术式适配。例如,她对运动员或干眼症患者倾向选择无瓣的Smart全激光,而对视觉质量要求苛刻者则推荐全飞秒,以小角膜创伤实现视力提升。
在复杂病例处理上,龙琴展现出深厚的综合诊疗能力。她将角膜病、干眼症诊疗经验融入近视手术管理,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针对Steven-Johnson综合征等免疫性眼表疾病患者,她创新性地结合抗炎治疗与阶段性屈光干预,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实现安全视力矫正。这种多维度诊疗思维,使她在高度近视合并角膜薄弱、二次增效手术等疑难场景中成为患者信赖的“终末决策者”。
学术研究:推动眼科学科发展前沿
龙琴的学术研究聚焦近视发病机制与干眼症临床干预,其成果为手术技术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石。她主持两项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近视发展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 和 “干眼症炎症通路” 展开攻关,发表40余篇国内外论文。其团队发现特定炎症因子在激光术后干眼病程中的关键作用,据此提出术前泪膜稳定性评估指标,被纳入《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临床指南修订建议。
作为《飞秒激光屈光手术学》《干眼》等专著编委,她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化。在主编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龙琴2019观点》中,系统论证了不同切削模式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提出 “梯度能量精细化”操作规范,大幅降低术后眩光发生率。她还牵头制定中国微循环学会屈光学组共识,规范高度近视ICL植入术的适应症边界,杜绝盲目追求矫治度数的行业乱象。
科普先锋:架设医患沟通桥梁
龙琴始终将公众教育视为医者责任。2018年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她以视光学组专家身份回应社会关切,强调近视手术需满足“成年+度数稳定两年”的核心条件,并犀利指出 “手术是换眼镜位置而非治愈近视” 的科学认知,纠正公众对术后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的忽视。她以小学生30、高中生80的近视率数据为切入点,呼吁防控关口前移至学龄前。
面对青少年近视防控误区,她在多个平台倡导科学干预路径。针对家长“过度治疗焦虑”(盲目使用网红眼贴、磁疗仪)和“消极放任”(仅换镜不查眼底)两种极端,她提出 “三方协作”框架:医疗机构建立青少年屈光档案;学校保障每日户外活动;家庭落实用眼行为监测。尤其强调散瞳检查的必要性:“散瞳是眼底疾病筛查的金标准,其价值远高于非专业验光仪的简单读数”。
协和传承:创新与责任并重的医疗标杆
龙琴的职业轨迹折射出北京协和眼科的百年积淀。该科室作为我国早公立眼科之一,以 “无刀化飞秒技术” 和 “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 为特色。在协和“医教研”协同体系支持下,她将Bascom Palmer眼科医院进修经验本土化,主导引入蔡司全飞秒3.0平台,使协和成为国内开展个性化全飞秒(15000元起)及ICL植入术(30000元起)的中心。她的团队还首创“近视手术全流程个案管理模式”,从术前干眼筛查、术中实时角膜地形图导航到术后视觉质量随访,形成闭环管理路径,使协和近视手术并发症率长期低于均值。
总结与展望
龙琴教授以技术革新为刃、患者需求为本的理念,重新定义了近视手术的医疗价值。她不仅推动了个性化术式设计的发展,更构建起覆盖“筛查-干预-随访”的全病程管理体系,使协和眼科成为行业标杆。其学术研究从临床痛点出发,将基础发现转化为手术规范,为行业安全筑底。
未来,近视防控仍面临多重挑战:儿童青少年近视低龄化亟待早期干预工具的研发;高度近视术后并发症监控需依赖人工智能模型;屈光手术与干眼症治疗的交叉领域仍有机制空白。龙琴团队正探索基因易感性筛查在青少年防控中的应用,并牵头多中心研究“角膜上皮重塑”技术,力求突破超高度近视矫正瓶颈。正如她强调:“医生不仅是技术践行者,更应是健康认知的引路人。”这一理念,或将引领眼科医疗从视力矫正迈向视觉健康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