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诊疗体系:多维干预精准防控
安贞医院构建了覆盖近视发展全周期的综合诊疗体系。在药物治疗领域,针对早期近视或进展较快的青少年群体,医院采用低浓度阿托品等药物干预方案,通过调节睫状肌张力延缓眼轴增长。临床数据显示,规范化用药可使年均近视进展速度降低约40-60,尤其对8-14岁进展性近视效果显著。需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定期监测眼压及调节功能,避免畏光等副作用影响疗效。
非手术矫正方面,医院提供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框架镜等光学干预手段。其中OK镜作为夜间佩戴的高透氧硬性镜片,通过暂时性重塑角膜形态,在日间实现裸眼视力提升,同时延缓眼轴增长速率。研究证实其年均控进展效果优于普通框架眼镜约50,尤其适用于中低度近视且角膜形态规则的患者。医院同步配备视觉训练系统,针对调节滞后、集合不足等视功能障碍设计个性化方案,强化双眼协同能力,从功能层面防控进展。
个性化手术方案:安全重塑清晰视界
对于成年稳定期近视患者,安贞医院提供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全飞秒技术通过2-4mm微创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保留角膜上皮完整性,显著减少干眼与角膜生物力学损伤风险,适用于600度以下近视且角膜厚度充足者;而ICL晶体植入则通过眼内植入特制人工晶体矫正超高度近视(1800度内),不改变角膜结构,具有可逆性优势。医院严格遵循术前筛查标准,利用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OCT等20余项检查排除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等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性。
术后视觉质量与稳定性是评估疗效的核心。基于10年随访数据,安贞医院手术患者裸眼视力≥0.8者占比达95.4,高度近视者回退率(>1.0D)控制在3以下。这一成果得益于术中精准的参数设计及术后规范化管理:患者需定期复查屈光状态、角膜修复情况及眼压,术后1年内避免高强度用眼,并长期使用人工泪液预防干眼。需强调的是,手术仅解决屈光问题,无法逆转已拉长的眼轴或消除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术后仍需定期眼底筛查。
前沿科研转化:基因筛查与慢病管理创新
安贞医院在近视机制研究与精准防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朱思泉团队主导的“眼健康基因数据库”项目,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锁定ALDH1A1、ZNF644等12个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对携带高危变异者提前启动强化干预(如户外时长监测、个性化光学矫正),将高度近视转化风险降低35。同步开发的AI眼底影像分析系统,可基于视网膜血管形态、视盘参数等近视进展趋势,实现“一张眼底照,评估全身眼健康”的整合诊疗。
医院创新构建“医院-学校-家庭”三级联控网络。通过入校建立电子屈光档案,每学期追踪眼轴、屈光度变化;联合教育部门推广护眼课程(如浙江富阳空竹课、云南屏边户外教学),确保日均户外光照≥2小时,试点学校近视年增长率下降10-26。针对家长认知误区,开发线上科普平台,辟谣“视力康复仪治愈近视”“散瞳伤害眼睛”等伪科学,强化科学防控共识。
科学认知与误区澄清
公众对近视防控存在诸多认知偏差。针对“戴镜加速近视”的误区,研究证实足矫框架镜可减少视网膜模糊像,延缓进展约30;而“护眼贴降度数”等宣传则缺乏循证依据,其短暂视力提升实为缓解睫状肌痉挛的假象。对于手术安全性,大数据证实激光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但需警惕营销话术:手术无法治愈近视本质(眼轴不可逆),仅矫正屈光状态。
高度近视管理需终生关注。安贞医院强调,600度以上患者无论是否手术,每年需进行扩瞳眼底检查,排查视网膜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避免拳击、蹦极等剧烈活动,降低网脱风险。
构建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生态
安贞医院以“科学防控-精准矫正-终生管理”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前沿技术转化及公共卫生干预,重塑近视诊疗范式。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基因编辑预防病理性近视、新型缓释药物递送系统等方向,同时深化医防融合,推动将眼轴监测纳入儿童健康体检必查项目,从源头扼制近视高发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