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推开诊室门,面对视力表上逐渐模糊的符号,许多人次直观感受到近视的困扰。医院作为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场所,其近视检测远非简单的视力读数,而是一套融合精密仪器、专业判断与临床经验的科学体系,致力于精准描绘视觉状况,为后续干预奠定基石。
视力初筛评估
视力检查是近视评估的基石。医院通常采用标准的视力表,如对数视力表或Snellen视力表。患者在指定距离(通常为5米)辨认不同大小的视标。医生记录患者能清晰辨认的小视标行所对应的视力值(如1.0、0.8、0.5等)。视力低于1.0(或对应标准)提示可能存在屈光不正或其他视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视力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照明、患者状态及理解能力。这仅是初步筛查。若结果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为近视或其他眼病所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指出,规范的视力检查是青少年近视筛查的首要步骤,也是监测近视进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精准屈光验光
验光是确定近视度数(负球镜度数)及散光(柱镜度数、轴位)的核心环节。医院普遍采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初步客观测量。患者将下颌置于仪器托架上,注视仪器内的图像(如热气球、小房子),仪器自动发射红外线并分析光线在视网膜的成像情况,快速估算出大致的屈光度数。
客观验光后,还需进行主觉验光以精调度数、确保患者获得矫正视力与舒适度。验光师或眼科医生使用综合验光仪(Phoropter),根据患者主观反馈(“面更清楚还是第二面?”),通过更换不同镜片,确定球镜度数、散光度数与轴位,并评估双眼平衡。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规范的主觉验光是获得准确处方、避免过矫或欠矫的关键,对近视防控尤为重要。
眼轴生物测量
眼轴长度(眼球前后径)的测量是近视诊断与监控的重要补充,尤其对儿童青少年意义重大。现代医院主要使用非接触式光学生物测量仪(如IOLMaster、Lenstar)。患者只需注视仪器内的注视灯,仪器利用激光干涉原理,可在数秒内无痛、精准地获取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等关键数据。
研究表明,眼轴过度增长是轴性近视(常见类型)的主要特征,且与近视进展速度及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定期监测眼轴变化能更敏感地反映近视控制效果。例如,《中华眼科杂志》刊文指出,在近视管理策略评估中,眼轴增长速率是比屈光度变化更具价值的指标。临床医生可据此调整干预方案。
双眼视功能评估
近视并非孤立存在,常伴随双眼协同功能异常。医院会评估调节功能(眼睛看清近物的能力)与集合功能(双眼向内聚拢看清近物的能力)。通过使用综合验光仪上的特殊镜片(如±2.00D反转拍)测量调节灵敏度,或使用笔灯、棱镜棒等工具检查眼位和聚散能力,判断是否存在调节滞后或集合不足等问题。
这些功能异常不仅可能加重视疲劳、影响阅读舒适度,甚至可能加速近视进展。研究发现,调节滞后是近视发展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结果有助于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配合视觉训练或特殊设计的镜片(如双光镜、渐进多焦点镜片)以优化视觉功能。
综合诊断与鉴别
终诊断需综合所有检查结果。医生会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的眼疾,如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或眼底病变(通过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等)。对于儿童验光或调节紧张者(视物模糊时好时坏),常需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眼膏或环喷托酯滴眼液)进行散瞳验光。
散瞳能放松睫状肌,排除假性近视干扰,暴露真实的屈光状态。知名眼科专家褚仁远教授强调,青少年验光散瞳必不可少,可避免误诊和不当矫正。医生据此出具终诊断和配镜处方或治疗方案建议。
科学之眼,守护清晰视界
医院近视检测是一个严谨、多维度的科学流程:从视力初筛明确问题,到屈光验光精准定量,再到眼轴测量洞察结构变化,辅以双眼功能评估,终通过综合诊断排除干扰、明确性质。这套标准化流程是获得准确诊断、制定有效干预(如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药物控制)的前提。
随着近视发病率的攀升(据卫健委数据,2023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3.6),早期、规范、全面的医院检测更显重要。未来研究需继续探索更便捷的筛查工具、深化对近视进展生物标志物的认知,并优化个体化模型。家长应重视定期带孩子进行专业眼科检查,全社会需共同努力,让科学之光持续照亮每一双渴望清晰世界的眼睛。正如眼科专家陶勇医生所呼吁:“近视防控,关口前移,科学诊断是步,也是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