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作为中医药强市,其中医院眼科在近视防治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福州市中医院眼科不仅位列福州晶体植入十强医院榜首,其屈光手术技术也获评全市。与西医屈光手术直接矫正视力的思路不同,中医更强调“标本兼治”——既缓解视疲劳症状,更注重调节全身气血阴阳平衡以延缓近视进展。
中医理论将近视归因于“能近怯远症”,认为其病机与心阳不足、肝血亏虚、脾虚气弱及肾精不充密切相关。《目经大成》指出:“双眼近觑是生来,不是生来却祸胎,真火不明真气弱”,揭示先天禀赋与后天耗损的共同作用。现活方式加剧了这一过程:儿童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增多,导致“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眼球轴长异常增长。福建省人民医院眼科团队进一步发现,饮食不节(尤其过食甜食损伤脾肾)、起居失常(熬夜耗血伤肝)、久视伤睛(电子屏幕依赖)均是近视的重要诱因。
二、特色疗法:千年智慧融合现代实践
1. 经络调控技术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睛明、攒竹、承泣等眼周穴位及风池、足三里等全身穴位,促进眼部气血运行。研究表明,针刺可放松睫状肌,抑制巩膜重塑,延缓眼轴增长。福州市中医院眼科将揿针(埋针)应用于儿童患者,实现持续刺激且无痛感,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
耳穴压豆:基于“耳为宗脉之所聚”理论,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肝、肾、眼等耳穴。该疗法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微循环,减少调节痉挛。临床数据显示,持续贴压3个月后,青少年假性近视逆转率达68,真性近视进展速度减缓37。
2. 自然疗法与药械协同
药膳与膏方调理:福建省人民医院研发的“益景汤”(益气养阴)、“三花汤”(清热明目)等专科制剂,配合个体化药膳(如枸杞山药粥滋肾、菊花决明茶清肝),从内滋养目窍。
中医定向透药技术:结合刮痧、拨筋等手法松解颈肩筋膜粘连后,使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增强药物渗透。此法可缓解颈源性视疲劳,改善椎动脉供血,提升视细胞代谢效率。
三、中西医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科技互鉴
福州中医院眼科并未固守传统,而是积极整合现代技术,形成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
四、核心机构优势:从“金眼科”到全民护眼网
1. 公立医院标杆
福建省人民医院眼科:作为中医重点专科,其创制的“金汤”(益景汤)享誉全国。科室年均门诊量超2万例,依托眼底病人工智能平台实现早筛早干预,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领域居省内前列。
福州市中医院眼科:拥有8人专业团队(含3名硕士),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翼状胬肉手术、玻璃体注药等业务。近年投入日本托普康综合验光仪、干眼分析仪等设备,建立“针灸-药疗-行为干预”一体化防治路径。
2. 基层服务创新
福州市中医院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将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等技术下沉社区。同时联合学校推广“子午流注作息法”(强调午间小憩养阴、夜间早睡藏血),从源头减少用眼过耗。
五、挑战与未来:标准化与循证之路
尽管福州中医近视防治体系成效显著,仍面临两大挑战:
1. 技术规范化不足:各机构针刺、刮痧操作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指南。亟需制定《中医适宜技术近视防控操作共识》,确保安全性与可复制性。
2. 长效证据待完善:多数研究随访期短于2年。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开展10年以上队列研究,验证中医干预对病理性近视发生率的长期影响。
福州中医院眼科的近视防治体系,既扎根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的整体观,又融合现代视光技术,开创了“内外调衡、防治结合”的新路径。随着标准化推进与循证医学的深化,这一融合模式有望成为全国范例,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更具普惠性的“中国方案”。建议患者在选择时,结合自身病程(如假性/真性近视)及体质特点,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方能化发挥中西医协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