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核心疗法之一,在近视防控领域正展现出独特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凭借50余年的临床积淀,将程莘农、杨甲三等名医经验与现代医学结合,构建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近视防治体系,为青少年视力健康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新路径。
中医理论基础:整体观与脏腑调衡
近视的本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全身阴阳失衡的局部表现。《黄帝内经》提出“目得血而能视”,而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虚会导致目失濡养。东直门医院在诊疗中强调“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尤其注重肝肾功能与气血运行的关联性。临床发现,青少年长期用眼过度易耗伤肝血,加之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进一步加剧“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的病理状态。
经络系统是气血输注的关键通道。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眼区,而三阴经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可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刺激风池、光明等远端穴位则能调动肝胆经气,形成“局部刺激+全身调节”的双重效应,改善睫状肌痉挛与眼周微循环。
特色治疗体系:多元技术协同干预
核心针刺技术的精细化发展。东直门医院在传统毫针基础上,创新应用电梅花针、揿针等疗法。例如,针对假性近视采用“正光1”“正光2”穴位(眶上缘特定分区)进行电脉冲刺激,通过低强度电流调节视皮层兴奋性;针对真性近视则选用新明穴(耳后及眉梢外)深刺,结合捻转手法强化得气感,临床观察显示总有效率可达94.2。
耳穴与艾灸的协同增效。基于“耳为宗脉之所聚”的理论,该院将耳穴压丸列为常规辅助手段。选取眼、肝、肾、神门等反射区贴敷王不留行籽,患者每日自行按压以维持刺激。研究证实,该疗法可提升视神经调节敏感性,联合体针能延缓近视进展速度24。对于阳虚体质患者,独创核桃壳灸(艾条置于药液浸泡的核桃壳内)温熨眼周,兼具热效应与药物渗透双重作用,显著改善干眼与视疲劳。
临床验证:数据驱动的疗效评估
多中心研究佐证防控效果。2021—2022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等6家机构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耳穴压丸+揿针治疗的患儿,24周后等效球镜度增幅比单纯配镜组低1.25D,眼轴增长量减少0.12mm,裸眼视力稳定性提高32。这表明针灸在控制屈光度进展和延缓眼轴伸长方面具有明确优势。
真实世界案例印证普适性。典型病例如14岁学生小明(化名),初诊近视300度,经东直门医院“针刺新明穴+中药熏蒸”治疗3个月后,视力恢复至0.8,屈光度下降150度。此类案例凸显针灸对青少年假性近视及低度真性近视的逆转潜力,尤其对睫状肌痉挛的缓解率达90以上。
适宜人群与综合干预策略
年龄与病程是关键筛选指标。临床数据表明,针灸对8—16岁、近视200度以下的患者效果,假性近视治愈率可达85;而对高度近视则以延缓进展为主。该院建议在散瞳验光后明确近视性质,早期干预可避免发展为病理性近视。
“针灸-行为-营养”三维防控模式。治疗医院配套制定行为干预方案: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以增加自然光暴露;限制电子屏幕时间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饮食中增加胡萝卜、玉米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这一综合策略被证实可降低近视年进展量50。
挑战与未来方向
标准化与循证研究亟待突破。目前各机构穴位选择、操作手法差异较大,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东直门医院正牵头制定《青少年近视针灸诊疗规范》,旨在建立操作-评估-随访全流程标准。针灸对巩膜重塑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需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索其调控TGF-β信号通路的作用。
技术融合拓宽应用场景。该院计划将人工智能舌面诊仪纳入体质辨识,实现“辨证取穴”精准化;开发便携式电脉冲护眼仪,使家庭治疗成为可能。同时探索针灸与低浓度阿托品的联合疗法,以应对高度近视群体。
东直门医院的实践表明,针灸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眼周微循环,为近视防控提供了“绿色疗法”新选择。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短期视力提升,更在于对近视进展的长期阻滞作用。未来需通过大样本循证研究明确作用机制,并推动“医院-学校-家庭”联动防控网络的建立,让千年针灸智慧在现代眼健康领域焕发新生。
> 文献说明:数据源自东直门医院临床报告及多中心RCT研究,中医理论部分综合《黄帝内经》与现代经络学研究,疗效案例引自医院公开病例库。防控建议参照卫健委《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