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科技创新之都,深圳市中医院眼科以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理念,为近视防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自1975年创建以来,该科室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长为拥有9名医师团队(含2名正高级专家、3名副高级专家)、配备电脑验光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等先进设备的特色专科。在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当下,深圳中医院专家团队将耳穴疗法、眼针技术等中医瑰宝与现代视光技术相融合,构建了一套“防治结合、全程干预”的近视防控体系,年服务患者超7800人次。
中西医协同的近视防控体系
深圳市中医院眼科创新性地建立了“三级防控”机制:在未病阶段,运用耳穴压豆、揿针等中医技术改善眼周循环;在初病阶段,采用个性化中药方剂配合视功能训练;对已形成高度近视的患者,则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防控并发症。这一体系尤其注重儿童青少年群体,结合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规范》中“年降近视率1”的目标,创新推出“五步防近法”——涵盖体质调理、穴位刺激、行为干预、光学矫正和追踪管理。
团队带头人汪旬副主任医师作为国医大师再传弟子,带领团队开发了“滋肾健脾明目方”,经临床验证可显著缓解调节痉挛;同时结合现代视光学理论,建立近视发展模型,对近视进展高风险儿童提前干预。这种融合中西医优势的模式,使该科2008年荣获“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称号。
特色技术与临床实践
针灸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汪旬团队将传统针法创新应用于近视防控,开创“三段式眼针疗法”:阶段通过眼周取穴(攒竹、睛明等)缓解睫状肌痉挛;第二阶段配合体针(风池、合谷等)调节全身气血;第三阶段采用董氏奇穴巩固疗效。临床数据显示,该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可使假性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平均提升0.3-0.5,对调节性近视有效率超85。一位河北患者评价:“汪旬医生次针灸治疗干眼症后,眼部干涩就明显缓解”。
疑难眼病的中西医协同治疗
针对顽固性眼病,团队提出“内外同治”理念:对外使用中药超声雾化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难治性干眼;对内通过辨证分型(如肝郁、脾虚)内服方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创新采用三七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联合眼底激光,较单纯西医治疗视力提升率提高22。对于青少年高度近视,则建立中西医双轨随访制度,西医监控眼轴变化,中医通过补益肝肾法延缓巩膜重塑,形成独特治疗方案。
科研创新与学科引领
标准化建设与指南贡献
科室骨干深度参与诊疗规范制定,汪旬医生作为教育部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眼科分会委员,参与编制《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将耳穴疗法、揿针技术纳入标准诊疗路径。团队依据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 173—2021》开发的“近视防控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了从筛查到干预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跨学科技术创新
科室与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高通量纳米孔测序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项目,探索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病中的作用。同时研发智能中医眼保健设备,如融合穴位刺激与光生物调节技术的护目镜,已获3项专利。近三年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关于黄芪甲苷抑制巩膜成纤维细胞转化的研究被眼科学期刊《IOVS》收录。
社区防控与未来愿景
校园防控网络建设
响应深圳“每年降低学生近视率1”的目标,团队牵头开展“明眸校园”计划:在全市建立12个中医护眼服务站,开发“护眼操3.0版”融入AR技术指导穴位按压;联合教育局实施“五项管理”计划,涵盖照明改造、课桌椅调节等环境干预。2024年龙岗区试点学校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近视新发率下降41。
技术融合新方向
面对未来挑战,团队正聚焦三大领域:一是研发可穿戴式中医疗法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耳穴刺激疗效;二是深化近视与体质关联研究,建立“肝肾功能-巩膜强度”模型;三是探索元宇宙技术在视觉训练中的应用,如VR虚拟针灸场景。汪旬在学术会议上强调:“下一代近视防控需突破学科界限,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学结合,从‘治已病’转向‘造未病’”。
深圳中医院近视防治专家团队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宗旨,构建起集中医特色技术、现代视光诊疗、人工智能监测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他们不仅破解了针灸治疗近视的量化难题,更通过耳穴标准化、中药制剂现代化推动中医眼科走向循证医学。面对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团队正牵头制定全国《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治深圳标准》,其“三级预防-中西医协同-全程管理”模式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了中国智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快中医适宜技术的智能化转化,让古老智慧在呵护人类光明的征程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