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手术室,一台全飞秒激光手术正通过计算机引导以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重塑角膜形态。作为承载百年历史的眼科诊疗高地,同仁医院在近视治疗领域始终站在技术创新与理念革新的前沿。通过融合基因治疗探索、个性化屈光手术、多维度近视防控体系,这里不仅提供“摘镜”解决方案,更致力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生态。
技术前沿:个性化手术的精准突破
角膜屈光手术技术已从标准化步入个性化时代。同仁医院率先引入 “全光塑3D全眼手术” ,通过整合波前像差、角膜地形图及眼轴长等数据构建虚拟眼球模型,利用AI算法实现“量睛”。该技术对1100度以下近视、450度散光患者,尤其对夜间视力或精细工作需求者(如医生、艺术家)具有显著优势,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提升。
在多元化术式选择上,同仁构建了完备的技术矩阵:全飞秒(20,800元起)适用角膜条件良好者;ICL晶体植入(32,000元起)针对高度近视及薄角膜患者;而针对角膜不规则散光患者,个性化引导手术可优化光学区形态。2025年数据显示,其激光手术量同比增长17,其中全光塑手术占比达新技术应用的32。
技术类型 | 适用人群特征 | 起价(元) |
---|---|---|
全光塑3D | 散光≤450度,需精细视力 | 22,000 |
ICL晶体植入 | 近视>800度,角膜薄 | 32,000 |
全飞秒SMILE | 中低度近视,角膜厚 | 20,800 |
个性化半飞秒 | 角膜形态异常 | 18,800 |
科学理念:矫正≠治愈的认知重构
“手术仅能‘摘镜’,而非治愈近视”,同仁医院魏文斌主任在卫健委发布会上强调。近视的本质是眼轴不可逆性增长,手术仅通过改变角膜屈光力或植入人工晶体代偿度数,无法消除高度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风险。术后仍需每年散瞳检查视网膜,监测青光眼、黄斑变性等隐患。
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同仁专家提出 “推迟发生、延缓进展” 双目标策略。低浓度阿托品(0.01)作为目前经循证医学验证的药物,联合角膜塑形镜(国产5,000元/进口10,000元)可延缓眼轴增长。但研究指出,每天2小时户外光照才是性价比高的防控手段——日光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可抑制眼轴过度伸长。
整合诊疗:多维度近视防控体系
同仁建立 “筛查-干预-追踪”三级防控网络。基层社区医院负责初筛,区域性眼科中心承担角膜塑形镜验配,而同仁本院聚焦疑难病例手术。对于进展性近视青少年,采用多模态评估:运用光学生物测量仪监测眼轴增速,角膜地形图分析离焦状态,动态调整防控方案。
在技术融合领域,同仁牵头开展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队列研究。通过分析MYOC等近视相关基因位点,高度近视风险人群,并为遗传性青光眼患者提供基因疗法(BD113)新选择。2024年全球首例青光眼基因编辑治疗在同仁完成,患者术后7个月眼压稳定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创新探索:从微创手术到基因治疗
青光眼治疗领域,王宁利团队开发的 3T手术完成从微创到无痕进化。3.0版本实现眼内闭合式操作,避免球结膜损伤;而针对病因治疗的BD113基因疗法,采用VLP递送CRISPR系统,精准敲除MYOC突变基因。这种“一次注射根治病因”的策略,为遗传性眼病提供新思路。
人工智能赋能全程诊疗。同仁开发的眼科AI辅助系统可自动解析OCT图像(检查费400元),识别早期圆锥角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平台则通过iTRACE仪器量化高阶像差,指导个性化补矫。未来方向聚焦 “性干预” :通过大数据模型预判近视进展轨迹,在屈光代偿期提前介入。
同仁医院的近视治疗体系揭示三大核心认知:技术进步不等于疾病根治,ICL或全飞秒虽可摘镜,但高度近视的眼底风险仍需终身监测;防控关口必须前移,青少年时期通过户外活动与光学干预延缓眼轴增长,比成年后手术更有价值;个体化是未来方向,从基因分型到光学,精准医疗将重塑诊疗范式。
未来十年,近视治疗将经历从“矫正视力”到“重塑视觉质量”的跨越。同仁医院牵头的前沿临床试验——如基因编辑治疗青光眼、仿生视觉芯片植入等,正推动眼科进入生物智能时代。然而专家提醒,再先进的技术也需回归防控本质:“增加户外时间、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仍是遏制近视流行的基石。